永太科技牵手复旦大学科学家 设立合资公司开发中长时锂电池技术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李映泉2025-09-09 21:02

9月9日晚间,永太科技(002326)发布关于设立合资公司并完成工商注册登记的公告称,公司此前拟设立的合资公司永太芯氟已完成工商设立登记手续,并取得了上海市杨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

根据公告,永太科技此前与复旦大学签署《技术开发合同》,就中长时锂电池技术开发项目展开技术合作。为进一步深化合作,高效推进合作项目落地实施,公司与高悦、王兵杰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永太芯氟,永太芯氟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其中永太科技出资670万元,占出资额的67%;高悦出资200万元,占出资额的20%;王兵杰出资130万元,占出资额的13%。

永太科技表示,本次设立永太芯氟是基于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永太芯氟将作为公司中长时锂电池技术开发项目的产业化载体,一方面有利于深化产业资源与科研资源的融合,提升合作效率,加速合作项目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化落地的进程;另一方面将进一步巩固公司在锂电池材料领域的战略布局,提升公司的整体竞争能力,是公司围绕可持续发展、着力研发创新作出的重要战略举措。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与永太科技合资设立永太芯氟的合作方大有来头。其中,高悦是复旦大学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分子科学系青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青年科学家。而王兵杰是复旦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纤维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院副院长。

不久前,高悦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了一篇科研文章,该研究探讨了无锂正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体系中的应用面临的核心挑战,并通过外部供锂的方式成功实现了无锂电池在长寿命和高倍率应用中的突破。

据复旦大学官网文章介绍,高悦团队与彭慧胜院士的相关研究成果打破了锂电池传统设计原则,通过AI和有机电化学的结合,成功设计了一种锂载体分子让废旧电池“打一针”就可无损修复,能够将锂电池寿命提升1-2个数量级,为电池产业变革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该文章还称,研发团队设计出一种锂载体分子,可以通过“打一针”的方式注入到废旧衰减的电池中,精准补充电池中损失的锂离子,实现电池容量的无损修复。使用这一技术,电池在充放电上万次后仍展现出接近出厂时的健康状态(96%容量),循环寿命从目前的500-2000圈提升到超过12000-60000圈,在国际上尚属首例。

永太科技的另一合作方王兵杰也在电池领域斩获研发成果。公开报道显示,王兵杰团队与彭慧胜院士共同提出了“双端电子收集终端(DECT)”创新设计,通过优化电场分布机制攻克了大尺寸纤维电池(L-FLIBs)实用化中的一项难题。研发团队成功制备出10米长的单纤维电池,容量突破1Ah(3685mWh功率),为目前连续生产纤维电池的最高纪录。

而在此前,永太科技与复旦大学签署的《技术开发合同》显示,双方致力于通过新材料和新机制的探索,显著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并力争实现万次以上的充放电技术突破。此外,合同还明确规定,双方将共同享有此次合作所产生的研究开发成果及其知识产权,涵盖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版权以及商业秘密等权益。

责任编辑: 赵黎昀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