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中,创新居于首位。8月28日公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围绕超大特大城市制度创新、要素配置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出了三个“支持”。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雪松在近期举行的城市竞争力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5年夏季论坛上表示,近年来,中国在建设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创新型城市上探索了多样化路径。一方面北京、深圳、合肥等城市依托国家级创新平台和优势产业集群构建全球竞争力突出的科技创新中心。另一方面,杭州、成都等城市立足数字经济、文化创意等领域塑造融合产业与文化特色的独特发展模式。中国上述探索和国际上诸如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北欧绿色创新城市等发展经验相互互赢构成了智能化时代全球城市多样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意见》提出的三个“支持”包括:支持超大特大城市结合实际推进制度创新;支持部分超大特大城市增强对全球高端生产要素的配置能力;支持超大特大城市布局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提升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
“重点城市作为国家经济增长排头兵,应该把开放型经济发展摆到更高的位置上,研究更多多元化的支撑。”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在前述活动上表示,要从开拓多元市场稳定对外贸易发展、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和指导本地外贸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等方面提升城市开放经济发展韧性。
作为最具资源集聚能力、制度创新空间和技术承载条件的区域,超大特大城市肩负着引导产业迈向中高端、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的先行任务。根据相关统计,截至目前,超大特大城市拥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5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35个、创新型产业集群44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91个,分别占全国总数的62.50%、53.03%、22.11%、30.33%。
高国力表示,随着优势产业空间布局逐渐清晰,需引导重点城市立足现有基础优势、产业基因深耕优势细分赛道。一是推动重点城市围绕产业进行精准化分工、差异化布局。鼓励重点城市瞄准产业分工定位出台针对性支持政策引导资本和资源在不同环节、不同品类、不同业态上进一步下沉式布局形成产业链实现错位发展的协同效应,促进产业发酵式集群创新和成长。二是加大力度破除行业低水平重复式“内卷”。鼓励重点城市政府着力打造良性竞争市场环境,以营商环境建设替代“政策洼地”竞赛。三是发挥行业组织在重塑竞争模式中的作用。加强行业组织建设,以行业组织为主体完善企业竞争行为自律约束机制,发挥协同创新引导作用,构建长效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国际产业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刘佳骏建议,用5—10年时间,将我国超大特大城市建设成国家战略前沿科技创新,产业安全保障核心承载区,全球产业变革引领者与高端要素配置枢纽,为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主导地位提供坚实支撑。刘佳骏认为,应依据产业基础锚定产业方向,制定包容审慎监管政策,构建容错机制,在超大特大城市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产业发展。东部城市要着力在全球资源配置和核心技术突破上发力,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则应更多强调承接产业转移、提升传统产业智能化水平。根据各地既有的科研平台、龙头企业基础与重点产业赛道的全球发展趋势,聚焦具备潜在比较优势的未来产业方向。可结合已有高新区、科创走廊、未来产业先导区,制定分类推进路径,推动形成一批国家级未来产业集群。
针对完善特大城市创新生态,提升科技与产业匹配度,刘佳骏建议,构建“研发—转化—产业化”全链条机制,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驱动能力。在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等基础上,支持地方设立区域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提升城市技术供给能力。依托本地高校和龙头企业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应用技术转化中心”,推动基础研究向工程转化、向企业产品研发过渡,形成“基础研究一应用开发一产业转化”三级联动机制。推动地方政府出台针对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支持政策,鼓励高水平高校将前沿科研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提升知识与技术转化效率。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城市更新上升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抓手。高国力表示,在城市更新进程中,我们面临着对大量存量空间、存量资源及存量资产进行盘活、整合、利用、提质与增效的艰巨任务。在此背景下,以部分超大特大城市为代表,未来一段时期内,如何通过城市更新撬动社会资本,有效激活原有的存量空间与资源,探索并构建可持续运转的投融资模式,将成为核心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