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管理规模缩水,新设基金规模也出现锐减,母基金市场在年内显著降温。
“今年以来,有不少政府引导基金转向从事直投业务,不再出资子基金,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母基金了。看起来,今年直投暖了,母基金却冷了。”母基金研究中心创始人、水木资本董事长唐劲草表示。
数据显示,上半年,新发起成立的母基金共计33只,包括政府引导基金31只、市场化母基金2只。其中,政府引导基金规模、市场化母基金分别达到798.04亿和80亿,较2024年同期分别下降了66%和50%。
“这个(规模)降幅可以说是‘腰斩’。招商引资是此前各地政府设立母基金的动力之一,政府投资基金失去这一功能,可能会影响地方设立政府引导基金的积极性,再加上县级政府严控新设基金,母基金数量减少、规模逐步下降是可预料的。”唐劲草在8月30日举办的2025第六届中国母基金峰会上称。该峰会由母基金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市顺义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协办。
对于母基金的当前发展,中金资本总裁单俊葆认为,行业正从“百舸争流”进入“江河汇流”时代。前期,母基金争相设立、规模快速扩张,但也出现发展分裂、良莠不齐的情况,而目前母基金的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协同。
新设母基金规模大幅下滑
据母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截至上半年末,中国母基金全名单共有460家母基金,总管理规模达3.48万亿,相比2024年底下降23.7%。
上述460家母基金,包括政府引导基金338家,市场化母基金112家以及S基金(只做S基金并无正常母基金业务的机构)10家。其中,政府引导基金总管理规模近3万亿,较去年底下降24%;市场化母基金总管理规模4829亿,较去年底下降22.4%。
对于母基金在管规模的下降,唐劲草解释称,在数据统计中,对部分不做母基金的机构(取消母基金业务,转向直接投资等业务)、已经退出或清算的母基金、退回出资的母基金等进行了减计。
不仅在管规模下降,母基金的新设情况同样出现下滑趋势。
根据上述统计口径,上半年,新发起成立的母基金共33只,其中政府引导基金31只,市场化母基金2只。新发起母基金总规模共1970.17亿,其中,政府引导基金规模798.04亿,市场化母基金规模80亿。相比2024年同期,后两项的规模分别下降了66%与50%。
对此,唐劲草认为,国办1号文明确,按照投资方向,政府投资基金主要分为产业投资类基金和创业投资类基金,鼓励创业投资类基金采取母子基金方式。而创业投资类基金的投资风险较大,如果失去了招商引资功能,地方政府设立创业投资类母基金的积极性会大幅下降。
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优化基金投资方式。新设政府投资基金可采取母子基金或直投项目方式进行投资,鼓励创业投资类基金采取母子基金方式。子基金原则上以直投项目方式进行投资,控制基金层级,防止多层嵌套影响政策目标实现。
母基金行业正逐步回归理性
唐劲草认为,政策导向清晰地表明,母基金的设立要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以功能定位、统筹资源和科学考核为核心。
“整体来看,今年,各地政府在设立新母基金时,更加注重长期导向和资金效率。”他说,这一趋势不仅反映出地方财政对资金投向的谨慎态度,也表明母基金行业正逐步回归理性,朝着规模适度、布局合理、运作规范的方向发展。
结合私募股权行业发展历史,单俊葆提到,历经二十年,中国母基金伴随中国特色私募股权市场发展兴起,从早年间的以美元基金为主,进入理财资金支持,即地方政府引导基金设立进入爆发期,通过银行理财资金等快速扩容,再到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之后,私募股权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期。
聚焦当前,单俊葆认为,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反内卷”背景下,当前,母基金发展正从“百舸争流”进入“江河汇流”时代。
具体而言,在前期的“百舸争流”时代,母基金争相设立、规模快速扩张,但也出现了发展分散割裂、良莠不齐的情况。而在“江河汇流”时代,母基金的发展将注重加强统筹协同,实现合理发展、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