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盘后,东亚药业(605177)发布半年度报告,受行业不利因素和竞争压力以及资产减值等各种不确定因素叠加影响,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利润均有所下滑,营业收入实现4.16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3022.83万元。
业绩虽短期承压,但公司表示,报告期内团队充分利用积累的优势,通过深挖市场需求和开拓国际市场的方式,加大各类非头孢类药物中间体和原料药业务市场开拓,并通过研发投入进一步夯实长期发展基础,上半年业务经营已呈现诸多可圈可点之处。
多个产品海外获批,研发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纵观半年报,非头孢类医药中间体和原料药销售规模的增长是亮点之一。据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网站查询结果,东亚药业持有非头孢类产品原料药批件达十余个,包括厄多司坦、依帕司他、左氧氟沙星、马来酸曲美布汀等一批市场需求广阔的品种。报告期内,公司加大非头孢类产品市场开拓力度,抗胆碱和合成解痉药(马来酸曲美布汀)品类营收实现9946.70万元,同比增长25.10%,在此带动下,2025年上半年公司非头孢类药物收入合计达到2.11亿元,实现约13%的同比增长。
非头孢类医药中间体和原料药的收入增长,是公司产品多元化成果体现。以研发推动产品线的持续扩容,正成为公司长期业绩表现的有力支撑。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达4236.59万元,占营业收入的10.19%,此外,公司开发支出(即资本化的研发投入)也有超4200万,整体研发投入强度在原料药行业中位居前列。半年报指出,通过研发投入并依托合规高效的产品质量管控体系和EHS管理体系,公司正持续加强产品管线布局工作,2024年下半年以来,公司已陆续申报并获得CDE受理包括头孢妥仑匹酯、拉氧头孢钠、头孢美唑钠、头孢丙烯等原料药,其中报告期内提交了盐酸头孢卡品酯、布立西坦、多奈哌齐等原料药注册申请。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做大做强国内市场的同时,公司也正重点开拓国际市场,加强与国际客户的沟通交流,开展境内外登记和注册工作,开拓全球化销售网络。2024年12月,全资子公司东邦药业获得欧洲药品质量管理局(EDQM)签发的头孢克洛原料药(酶法)CEP证书,使公司头孢克洛原料药(酶法)取得了欧洲市场的准入资格,对开拓欧洲医药市场意义重大,同时也将促进其在其他海外市场的销售。在此基础上,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韩国市场收获颇丰,曲美布汀、头孢妥仑匹酯、卢立康唑三款原料药产品均已获得韩国MFDS注册,公司在海外市场的注册准入产品数量正加速增长。
产品接连获批的背后,是公司研发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就在今年7月,公司全资子公司杭州善礼收到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授予的实验室认可证书。半年报指出,该认可制度在国际认可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且CNAS是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和亚太认可合作组织(APAC)的互认协议成员,其认可活动已融入国际认可互认体系,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杭州善礼的获评,标志着杭州善礼分析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获得国家及国际的认可,具备了按照国家标准开展检测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首个制剂注册获批,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
原料药业务稳健发展同时,围绕“以原料药为中心,往前伸,向后延”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今年6月,东亚药业迎来关键里程碑——首个制剂产品左氧氟沙星片获批上市。公司指出,首个制剂产品获批,标志着公司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发展战略取得重大突破,将进一步丰富公司产品线,有助于提升公司竞争力,促进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同时为公司后续制剂注册证书申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左氧氟沙星片的获批,来源于2023年6.9亿元可转债募投项目建设的稳步推进。据披露,此前公司募资建设的“特色新型药物制剂研发与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一期)”和“年产3685吨医药及中间体、4320吨副产盐项目(一期)”两大项目,目前厂房均已结顶,正陆续开展设备安装,相关产品注册申报工作亦稳步推进。
其中,左氧氟沙星片正是制剂工厂项目首个获批产品。据披露,报告期内,公司新申报了2个品规的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同时有10余个制剂品规计划报批。此外,公司通过自行开发、委托开发和合作开发等形式,还储备了一系列不同治疗领域、不同剂型的新品种,处于研发的不同阶段。与此同时,原料药及中间体的产能扩建同样有所进展,截至报告期末,子公司江西善渊已申报富马酸伏诺拉生原料药。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7月,第十一批全国集采规则出炉,新规强调引导行业理性竞争,不再简单选用最低报价作为参照,并且优化报量方式,医疗机构可以选择按具体品牌报量。对于制剂企业及上游原料药企业而言,集采规则的优化,无疑将有助于业内头部企业竞争力的体现,产品相应价格压力也有望得到逐步释放。作为多个细分治疗领域的头部企业之一,东亚药业将充分受益。同时,随着公司海外市场的持续拓展、研发能力的提升以及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的稳步推进,东亚药业发展前景可期,有望在行业回暖中加速恢复增长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