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升级是支撑“长牛”的根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姜昧军2025-08-28 10:37
(原标题:21评论丨经济结构升级是支撑“长牛”的根基)

姜昧军(大江洪流资产董事长)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的当下,中国资本市场正站在关键转折点,有望实现从短期“水牛” 向持续“长牛”的蜕变。这一转变的核心驱动力来自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突破,其意义深远,不仅关乎资本市场走向,更与中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地位息息相关。

首先,经济结构升级是长期牛市的根基。过去十年,一些投资者对于关键技术“卡脖子”的担忧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压低了市场估值。但在过去五年间,中国在芯片、人工智能、创新药、新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突破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跨越,更是对原有市场叙事的有力重构。全球投资者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修正此前的预期,推动资本市场从估值低谷中反弹,甚至创下十年新高。

然而,尽管股市已创十年新高,投资者信心有所修复,但当前资本市场仍未充分反映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潜力。中国新质生产力所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实现了核心技术突破,还与中国高效的基础设施和庞大的制造业生产能力深度融合。这一融合正塑造着全新的经济模式和强大的产业竞争力,使中国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站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潮头。但目前中国股市及中国资产,尚未充分体现出中国企业在重塑全球经济格局中所蕴含的“颠覆性创新”力量。一旦这种力量在资本市场中得到充分认知与体现,将为长期牛市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宏观经济结构升级正推动经济进入新周期。产业结构升级,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突破,是货币、财政政策行之有效的前提条件。日本“资产负债表衰退”以及拉美“中等收入陷阱”的案例表明,过度依赖外部市场、战略核心产业升级受阻时,即便采取积极激进的宏观政策,也往往只能起到短期“拉动”作用,难以推动经济进入新的上升周期。例如日本,长期实行量化宽松政策,但由于产业升级缺乏核心动力,经济依然陷入长期停滞。

而中国的情况则截然不同。在一些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取得突破后,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进一步重塑着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格局。尽管这几年房地产行业面临深度调整,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中国经济装上了新引擎。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其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还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出强大竞争力。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货币、财政政策以及“反内卷”政策的协同加持下,地产等周期性行业也将逐步进入新周期。这或将推动资本市场行情从科技等“热点”扩散至全面繁荣,开启真正意义上的“牛市”。

从周期性产业以及货币政策角度看,中国宏观经济周期与欧美日韩等大型经济体存在一定错位。当前,中国周期性产业处于低谷,但货币政策持续宽松,为经济复苏与产业升级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支持。而欧美日韩等经济体大多处于高利率状态,地产、股市等资产价格处于历史高位。

随着美国政府发起的关税战以及美国财政赤字、国债压力持续上升,美联储可能在尚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强行进入降息周期。这一举措将带来两方面影响:一方面,周期错位形成的中国外汇压力减弱,为中国宏观经济打开了更大的政策操作空间,央行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稳定;另一方面,在美国政府发起的“关税战”背景下,国内一部分产业加快自主创新与升级,为资本市场带来新的投资机遇。在此背景下,中国股市的长牛趋势已初现端倪,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若认识不到中国宏观经济深刻的根本性结构变革,投资人可能错失“长牛”的低估值的关键投资窗口。当前中国经济以及资本市场正在经历重大变革。美国经济结构从1953年开始转型升级,从制造业向高科技转型,1953年的股市就是美国80多年牛市的最低时期,此后的美国股市进入“长牛”阶段,虽有波动,但整体在波动中上行。此时或许也是中国股市的关键时点,我们应该以更长远的历史视角和宏观经济背景去观察当前的中国股市,“长牛”可期。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