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观察:互联网巨头频频做LP,什么信号?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卓泳2025-08-27 19:52

2025年以来,腾讯、阿里、京东、美团、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大厂在一级市场动作频频,以LP(有限合伙人)身份频繁出手,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据执中Zerone统计,阿里年内已出手9次,腾讯出手5次,美团、字节、京东亦有投资动作,且这些巨头的出手次数较2024年均有显著提升。这是互联网巨头在沉寂多年后的再度活跃,背后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从市场环境来看,互联网大厂的集中入市,至少可以体现出当前市场的温度。此前数年,一级市场募资环境深陷“寒冬”,除国资外,包括产业LP在内的市场化资金大多选择撤离或持续观望。而2025年以来,市场暖意渐显,投资人出差频次增加、项目决策周期缩短,政策“松绑”和科技突破重构了创投市场的价值逻辑,市场信心逐步回归,这为巨头们的入场创造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巨头的入市还带动了产业资本整体出资的回暖,据执中Zerone数据,2025年上半年,一级市场产业资本出资方达941家,出资笔数1041笔,出资金额1088亿元,同比增长22%。

不过,记者观察发现,尽管产业资本整体出资数据上扬,但内部却出现明显分化。并非所有产业资本都如互联网大厂般积极,大量产业资本仍保持谨慎态度。据记者了解,2025年仍有不少CVC未开展投资,且过去几年间,已有大量CVC近乎停止投资动作。投中嘉川CV Source数据也显示,其系统收录的CVC中,超六成在2025年迟迟未出手,另有15%的CVC自2021年后便彻底暂停投资。

这种分化的背后,是不同主体生存与发展逻辑的差异。对多数上市公司尤其是业务相对传统的企业而言,自身发展已面临瓶颈,市场增长空间有限,企业盈利能力下滑,有限的资金需优先用于维持现有业务运营与推进转型升级,以应对激烈市场竞争,自然无多余资金用于对外投资。同时,传统CVC投资风格本就务实保守,不追逐高估值项目。

而互联网大厂积极扩张做LP,有着独特逻辑。一方面,互联网大厂资金实力雄厚、现金流稳定,以腾讯、阿里为例,二者在社交、电商等核心业务领域占据领先地位,持续产生巨额利润,现金储备充足,如腾讯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截至6月30日,其现金净额达746亿元,为对外投资提供了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互联网巨头业务多元、生态体系庞大,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的当下,通过投资布局扩张和完善生态的战略需求更为迫切,借助直接或间接投资新兴企业,能快速获取新技术、新业务模式及优秀人才团队,完善自身生态体系,尤其在具身智能这一AI时代的“必争之地”,大厂更是亲自下场投资,展开赛道争夺。

与普通产业资本相比,互联网巨头做LP的差异同样显著。普通产业资本做LP,多以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拓展业务协同为目的,投资方向聚焦自身所处行业及关联领域;而互联网巨头投资版图更多元,关注与现有业务有协同潜力的项目。如腾讯投资晨壹基金,意在捕捉并购周期中的整合机遇,利用晨壹基金在并购领域的专业能力,拓展自身在相关产业整合方面的可能性。

对大厂自身而言,不管以何种形式、布局哪个领域,都旨在探索布局可能会颠覆自己巨头地位的新技术、新应用,在下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而对整个产业生态来说,大厂的投资布局往往具有前瞻性,会引发行业内的“跟风效应”。当大厂投资某一新兴领域时,其他企业会纷纷跟进,促使资本、人才等资源向该领域汇聚,加快产业发展速度。

校对:高源

责任编辑: 高蕊琦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