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最大的耙吸挖泥船下水!
8月26日上午,随着一声清脆的汽笛长鸣,我国自主设计研发建造的亚洲最大、世界领先“国之重器”——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和“浚广”轮在江苏启东缓缓下水,填补了我国35000立方米以上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船空白。
作为新一代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耙吸挖泥船,“通浚”轮和“浚广”轮未来可适用于港航疏浚、深远海取砂、吹填造陆、深海采矿、管沟开挖回填、碎石基床及深海管道铺设等施工作业场景。证券时报记者获悉,该两艘船预计将于今年12月交付。
可八级风浪条件下作业 最大挖深120米
“通浚”轮和“浚广”轮由中交疏浚统筹统建和概念设计,中交天航局、广航局投资并主导设计建造,中交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设计建造总承包和开发智能疏浚系统,联合中船708所具体承担船舶设计,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负责建造,中交疏浚负责采购和研制船载装备。
“看着‘通浚’轮从一张张图纸变成如今这样一艘巨轮,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中交天航局副总工兼“通浚”轮监造组组长蔡建军说。
“通浚”轮、“浚广”轮设计长度均为198米,型宽38.5米,型深18米,最大挖深120米,最大舱容达35000立方米,泥舱容量亚洲第一。据了解,该两艘船设备国产化率达95%,打破了国外对大型耙吸船建造和智能疏浚技术的长期垄断。
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交天航局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秦斌介绍,“通浚”轮、“浚广”轮具备“强破土、大挖深、远运距、长吹距”等性能,可在八级风浪条件下作业,最大挖深120米相当于耙头可伸至约40层楼高的海底吸挖泥沙。在性能上,两船具备12公里超长吹距,耙头高压冲水压力达到24bar,相当于一头5吨重的大象施加在一个手掌上的力,再结合50吨的超重耙头和强劲的动力系统,使该船挖掘硬质土的能力跃居世界领先水平。正常施工环境下,船舶可在90分钟内将泥舱全部填满。
自主开发的智能疏浚系统让两艘船如虎添翼。该系统采用人工智能和疏浚机理相结合的方法,如同给挖泥船装上了“深度思考的大脑”,能自动适应不同土质和海底环境,具备自主学习、自主进化、越用越聪明的优点。以前,疏浚作业需要大量人工操作,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出现误差。现在,操作人员只需在控制室内轻轻点击按钮,挖泥船就能自动完成复杂的疏浚任务。
助推中国从疏浚大国走向疏浚强国
在业内人士看来,“通浚”轮和“浚广”轮不仅攻克了我国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耙吸挖泥船的技术空白,更以硬核实力提升了我国在国际高端疏浚市场的话语权,成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的“国之重器”,标志着我国从疏浚装备进口国向技术输出国的根本性转变。
中国交建疏浚事业部执行总经理,中交广航局党委书记、董事长姜松在发布会上表示,国际贸易和港口吞吐量的连年快速增长,极大带动了我国港口航道基建疏浚市场,然而,现有耙吸船的极限吹距很难满足吹填距离要求,“通浚”轮、“浚广”轮均具备无限航区航行能力,12公里的吹距也能满足大部分远距离艏吹要求,属于“疏浚全能专家”,契合了市场需求。
“从国际市场来看,当前‘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求旺盛,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的大型吹填造地、深水港建设、矿产开采项目持续释放,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姜松表示,“此前,全球已投产的3万立方米舱容以上耙吸船均属国外公司所有,我国在超大型耙吸船领域仍属空白,‘通浚’轮、‘浚广’轮可以说是新一代的‘造岛神器’,拥有两艘超大型耙吸挖泥船,能够极大增强我们参与国际高端疏浚市场竞争的底气。”
据透露,近两年,中交广航局旗舰挖泥船——挖深能力达90米深的“浚洋1”在马尔代夫深海砂源地高效取砂吹填,吹出了17个岛屿,甚至创造了“10天1岛”的施工奇迹。由此可见,国产耙吸船120米“大挖深”能力的实现,标志着我国挖泥船挖深能力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据悉,“通浚”轮和“浚广”轮未来投产后将进一步优化国产疏浚船舶结构,加快提升中国疏浚船队的系列化、专业化与国际化水平,助推中国从疏浚大国走向疏浚强国。
校对:杨舒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