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R连续三月不变 货币政策聚焦防空转、优结构和降非息成本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唐婧2025-08-21 09:41

8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5年8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其中,1年期LPR为3.0%,5年期以上LPR为3.5%。LPR利率自今年5月下调各10个基点以来,目前已连续三个月“按兵不动”。

LPR是由各报价行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报价,由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计算得出,为银行贷款提供定价参考。综合业内分析来看,8月LPR报价保持不变主要有三点原因:

一是5月降息降准等宽货币工具落地后,总量政策工具进入成效观察期,LPR的定价锚——7天期逆回购利率保持稳定;二是2025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进一步降至1.42%,较一季度末下降0.01个百分点,商业银行缺乏下调LPR报价加点的动力;三是央行在《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明确强调要“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指向后续货币政策重心在于抓好落实,短期内继续加码宽松的概率不高。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温彬告诉记者,尽管货币政策延续“适度宽松”基调,但目前央行正处于几大目标的相对“舒适区”,货币政策没有主动宽松的动力,但也不会明显收紧,整体相机抉择。一方面,上半年我国GDP累计同比增长5.3%,全年增长目标完成压力不大;另一方面,随着“反内卷”相关政策的持续推进,供需平衡加强,通胀预期已从底部回升;此外,在岸、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双双收复7.2大关,长债利率单边下行风险也有所缓释。

不过,温彬也指出,结合近期数据看,7月以来多项指标显示实体经济修复出现一定波折,社零增速有所回落,地产投资仍在承压,信贷需求有待增加,外需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尚未完全出清,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宏观政策保持加码的必要性仍在。下半年为稳信用、促内需、强协同,保持政策连续、稳定,货币政策仍将保持支持性立场。

温彬还称,考虑到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有效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结构性政策更能精准发力、避免资金空转,以及存款加速活化、物价温和回升的趋势,年内再度降准降息的时点可能后移,LPR报价下调时点也会相应延后。

降低LPR并非当务之急

谈及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央行在《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利率调控框架,强化央行政策利率引导,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传导机制,发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用,持续强化利率政策的执行和监督,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央行数据显示,7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约3.2%,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3.1%,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约45个和30个基点。对此,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我国贷款利率保持在历史低位,在这种情况下,降低LPR并非当务之急。而且,随着市场利率不断降低,降息的边际效应也在下降,降息并非稳增长、促消费的关键因素。

董希淼坦言,今年以来,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融资成本,在去年较快下降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明显下行,可以说“融资贵”已经不是当前的主要问题。另据近期世界银行发布调查报告,我国金融服务效率在全球50个经济体中已达到最优水平,仅有7.7%的调查企业认为贷款利率高或贷款程序复杂。全国工商联针对民营企业的调查也显示,民营企业最希望解决的问题是“减税降费相关政策”而非融资问题。

董希淼强调,下一步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并非只有降低LPR这一种途径。未来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可能主要得从降低抵押担保费、中介服务费等非利息成本着手。针对利息之外的融资费用,央行近期也在组织开展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试点工作,指导银行在借款合同中明示“交什么”“交多少”“交给谁”,提升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体验。

展望下一阶段,董希淼认为,随着内外部环境变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有加大实施力度的空间,适时降息、降准仍有可能。一方面,随着政府债券发行进度加快,为维护市场流动性充裕,三、四季度央行仍有可能实施降准;另一方面,如果政策利率和存款利率继续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持续下行,LPR仍有下降的可能。此外,如果美联储9月份再次降息,将为我国货币政策调整创造相对宽松的外部空间,年内LPR可能还有10个基点左右的降幅。

央行还在《报告》中指出,下一步要“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范资金空转,把握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保持自身健康性的平衡”。对此,财信金控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告诉记者,6月和7月货币指标如社融、M2增速持续走高,但7月实体指标消费、投资等数据却出现背离,体现“宽货币—宽信用—实体复苏”的传导链仍然存在一定梗阻,部分资金存在“脱实向虚”的现象,预计央行在“防范资金空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方面还会采取政策举措。

重点支持科创和扩大消费

央行还在《报告》中指出,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在保持金融总量合理增长的同时,需要不断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分析人士表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央行在每一期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都会设置与金融“五篇大文章”相关的主题专栏,体现其引导金融资源流向重点领域的政策导向。

以最新一期《报告》为例,专栏1回顾过去十年我国普惠小微金融服务取得的历史成就,展示了逐步建立起来的普惠金融支持体制机制。专栏3指出我国信贷投向结构已由重资产行业向高质量发展领域升级换挡,新增贷款结构已由2016年的房地产、基建贷款占比超过60%,转变为目前的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贷款占比约70%。专栏3还强调,下一阶段将围绕科技创新和扩大消费等支持主线,持续优化信贷结构,推动信贷供给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动态平衡更为适配。

伍超明告诉记者,下一阶段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望挑大梁,聚焦消费、科技等领域重点发力。例如,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可以跟近期出台的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联动使用,既缓解银行息差压力、提高其放贷积极性,又能降低实体融资成本、刺激信贷需求,有利于产生“1+1>2”的政策效应。

“金融支持科创方面,科技贷款与科创债有望加速扩容。”伍超明表示,近年来央行持续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政策框架,其中信贷和债券两大渠道的支持作用不断增强。一是依托于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工具,科技贷款量增、价降、面扩,6月新发放科技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9%,科技型企业获贷率达到51.9%;二是科技创新债券快速扩容,5月推出债市科技板后,截至6月全市场已有288家主体发行约600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他还预计,未来央行将进一步加大对两大渠道的支持力度,科技贷款与科创债有望迎来快速发展期。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