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0日揭牌成立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已满六周岁。
六年来,临港新片区始终立足开放创新这一核心使命,推动特殊经济功能加速形成。一方面,新片区加快扩大开放,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测压力”,形成了一批全国首创性制度创新案例。另一方面,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在临港孕育,随着重点项目和一流企业汇聚,前沿产业集群持续提质。
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临港新片区聚焦金融开放先行先试,发力离岸金融、国际再保险、跨境融资租赁等开放创新业态,力争打造陆家嘴、外滩之外的“第三极”。
受访专家表示,六年来,临港新片区以首创性制度创新破解发展壁垒,以前沿产业体系夯实竞争根基,以金融开放先行先试激活要素活力。未来,临港新片区将继续锚定“特殊经济功能区”使命,有望为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提供更多“临港方案”。
制度创新“头雁”领飞
2018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中央交给上海三项重大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鼓励和支持上海在推进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大胆创新探索,为全国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2019年8月20日,临港新片区揭牌成立。六年来,临港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核心使命,着力推进高水平制度创新,以“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已基本成型。同时,临港新片区重点聚焦跨境数据、跨境金融、高能级航运服务等领域,开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压力测试。截至目前,累计形成166项制度创新案例,其中79项全国首创,涵盖投资、贸易、资金、运输、人员从业等全领域。
临港新片区内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是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中唯一的特殊综合保税区。在这里,上海海关围绕高标准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要求,系统性重塑了海关监管作业流程,首创“一线径予放行、二线单侧申报、区内不设海关账册”的监管新体系。
在该项制度创新的推动下,一艘满载量为5000辆汽车的滚装船通关时间能节省约一天半,由此带动汽车进出口通关效率提升50%以上。随着从“船等车”变为“车等船”,今年上半年,上海南港外贸进出口车辆达29.3万辆,同比增长32.58%。
安永中国经济咨询业务合伙人余泠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构建“五自由一便利”开放型制度体系,特别是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的机制 ,临港新片区突破上位法,实现了一系列制度创新,为我国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协定承担了风险压力测试。
“例如,临港新片区承担创建《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合作先行区任务,在探索数据跨境流动分级分类制度的基础上,发布全国首批数据跨境场景化一般数据清单,涵盖智能网联汽车等3个领域11个场景,今年又推出数据出境管理负面清单和操作指引,精准到字段级的数据清单‘颗粒度细’‘可操作性强’。”余泠说,以字段清单管理替代逐案安全评估,大大缩短了数据流动耗时,有利于平衡数据安全与流动自由。通过实践DEPA数据流动规则,也为中方加入DEPA谈判提供了监管范式。
前沿产业和一流企业“两手抓”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根基与命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要求,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支持跨国公司设立离岸研发和制造中心,推动核心芯片、特色工艺、关键装备和基础材料等重点领域发展。
目前,临港新片区正积极发挥开放型制度体系优势,建设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的前沿产业集群。随着一批世界一流企业、链主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集聚,临港新片区的产业能级不断跃升。
来自德国的伦茨集团,是全球知名的驱动和自动化解决方案供应商。2006年,伦茨集团在临港设立全资子公司——伦茨(上海)传动系统有限公司,并建立生产基地。2019年8月,随着临港新片区揭牌,伦茨集团将亚洲应用技术与研发中心迁驻临港基地;自此,上海临港工厂成为伦茨中国的销售、生产、物流和研发中心及亚洲总部基地,可快速高效地响应中国市场的需求,提供标准产品及客户定制化产品。
伦茨中国技术总监陆晓静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2006年落户临港新片区以来,伦茨中国依托制度型开放先行先试的政策高地和一流营商环境,历经“引进消化—吸收转化—自主创新”三个阶段,成功实现从“纯进口依赖”到“本土化全链条”的能级跃升。
“目前,伦茨临港基地已实现伺服驱动、减速电机、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本地化研发、配套和交付,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突破80%。”陆晓静表示,2023年,临港工厂产值同比增长显著,利润贡献度位居集团旗下工厂的全球首位。
攀时集团是著名的难熔金属及先进材料解决方案提供商。2008年,攀时(上海)高性能材料有限公司成立,攀时开始与临港的产业转型升级同频共振。
攀时(上海)高性能材料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彦明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攀时的高性能材料广泛应用于半导体、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直接服务于临港重点发展的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集群。
“去年,公司与临港新片区签订了新的投资项目,专注于服务半导体行业,预计今年年底投产,这将进一步帮助增强临港在半导体产业链的竞争力,并为产业集群提供关键材料支持。”张彦明表示,公司将持续投入研发,以创新材料解决方案助力临港产业的升级和绿色化进程。
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第三极”
面积达5.56平方公里、浑圆如璧的滴水湖,是临港新片区最醒目的地标风景。湖北岸的滴水湖金融湾,楼群比肩接踵,施工昼夜不歇,其间高50米、直径153米的“荣耀之环”在夜间流光溢彩,被称为临港的“东方明珠”……
根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文件,滴水湖金融湾被纳入上海“一城一带一湾”金融新格局,聚焦跨境金融、金融科技、离岸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与外滩金融集聚带、陆家嘴金融城错位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第三极”。目前,滴水湖金融湾聚焦跨境金融、金融科技、离岸贸易等新兴金融产业,已吸引超过600家企业在此落地。
围绕上述功能定位,临港新片区持续发挥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制度优势,成为金融改革开放创新的试验田和压力测试区。
今年6月的陆家嘴论坛宣布在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相较于传统流程,此次试点的“临港方案”经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遴选企业通过专营子公司开展业务时,试点银行免于事前真实性审核,直接凭企业支付指令完成资金划转。这套“免审单”机制,让结算效率实现从“日”到“秒”的跃升。试点首月,已有企业通过该模式高效完成离岸贸易资金收付,累计规模约5亿元人民币。
“近期在临港新片区启动的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首创以离岸贸易专营子公司为载体,试点银行对试点企业免审单结算,银行凭其支付指令‘秒级’完成资金划转,将2—3个工作日的结算流程压缩至‘秒级’,对标国际最高标准,与香港、新加坡等成熟离岸中心达到同等时效。”余泠表示。
从逐一核对单据到“指令直达秒结算”,临港的先行试验具有长远战略价值,有利于探索构建与国际规则接轨的离岸贸易金融生态,助力上海提升在全球贸易规则制定中的影响力。
余泠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建议临港新片区进一步拓展企业白名单,更大范围惠及试点政策;探索提升临港离岸税制竞争力,在印花税和增值税免征的基础上,探索所得税减免。另外,建议尝试区内多种贸易账户功能合并,增加自由兑换币种,试点非自由兑换货币直连结算,进一步优化临港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环境。
校对:陶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