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16日,加拿大航空(Air Canada)1万名乘务员参与罢工,直接导致加拿大航空航班大规模停飞并威胁到全球货运网络。
此次罢工的“导火索”源于劳资双方在薪酬和工作条件上的分歧。
加拿大政府随后介入,劳动政策部长帕蒂·海杜(Patty Hajdu)宣布实施强制仲裁,要求工会结束罢工并复工。
然而,工会拒绝接受此命令,指责政府偏袒航司,并准备寻求司法裁决推翻政府决定,事件因此进入更复杂的对抗局面。
图片来源:华尔街日报
劳资冲突引发罢工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由于现有的集体协议于今年到期,劳资双方已经开始重新磋商新的协议。在此次罢工发生前,加拿大航空与其乘务员代表加拿大公共雇员工会(CUPE)之间的劳资谈判已经持续了数月。
考虑到近年来创纪录的高通胀和生活成本上涨,谈判的焦点集中在薪酬、福利和工作条件上。工会要求薪酬增长能够覆盖不断上升的生活成本,提供合理的福利待遇,并改善工作环境。此外,工会提出了要求增加“登机薪酬”(boarding pay)的提案,认为这是补偿乘务员在登机前所做的必要工作。加拿大航空则回应了一个四年期内总薪酬提高38%的方案,其中第一年时薪涨幅为12%至16%。方案同时包括了工会要求的“登机薪酬”。
尽管双方在一些问题上有部分妥协,但在薪酬和工作条件的核心问题上依然分歧严峻。工会认为加拿大航空的提案并不足以帮助乘务员应对当前的经济压力,特别是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当前的薪酬增长无法维持乘务员的生活水平。
8月16日(周六)凌晨1点,加拿大航空乘务员正式发起罢工。CUPE指责航空公司“恶意拖延”,称该航司没有就薪酬和福利提出真正有诚意的方案,要求包括合理的加薪和登机薪酬在内的改进条件。据悉,这次罢工在工会内部获得了近乎全票(99.7%)的授权。
受罢工影响,加拿大航空立即暂停运营,部分航班被迫停飞。作为加拿大最大的航空公司,该航司每天运送约13万名乘客,运营近200个飞往美国的航班,航线覆盖近60个国家。罢工不仅威胁北美地区的出行,也可能扰乱全球供应链,其货运部门业务遍及50个国家,还在伦敦与法兰克福设有枢纽。
政府介入难平争议
就在罢工开始后不久,加拿大劳动政策部长帕蒂·海杜宣布启动强制仲裁。海杜表示,她在15日晚间与双方的事前会面中就已经作出了这一决定,并确信短期内达成协议的可能性很低。
海杜特别强调,罢工已威胁到药品和救命器官的运输,“这不是可以承受的风险”。
据了解,加航在罢工开始前就已正式请求政府仲裁,然而此次政府介入并未平息争端。工会随即宣布,将请求法院推翻政府的仲裁命令,并誓言在法院裁决前继续罢工。
CUPE在声明中表示,政府的做法等于“奖励航空公司的恶意谈判”。
工会的立场获得了部分民众的支持。8月17日,乘务员们在多伦多皮尔逊国际机场外举行示威,举起标语并呼喊口号“没有权利就没有航班”,表达对政府介入的不满。在蒙特利尔机场,数百名工会支持者聚集,挥舞旗帜并高喊口号,示威活动引起了广泛关注。工会地方分会副主席朱莉·波特文(Julie Potvin)表示:“我们将坚守立场,直到加拿大航空给出一份真正公平的方案。”
与此同时,加拿大航空反指工会“非法指示”成员无视复工命令,并宣布计划从周一(18日)晚间开始逐步恢复航班。
航司对媒体表示,正常运营的恢复预计需要7至10天。与此同时,加拿大航空正在与客户沟通,提供改签、退款和代金券等服务,以应对因罢工造成的航班中断。对于受影响的货运服务,加拿大航空也作出了安排,确保最重要的货物会得到优先处理。
《国际金融报》记者了解到,部分航班已在当地时间周日(17日)晚间恢复。
目前,工会与加航的对峙仍在继续。政府已将后续问题交由国家劳资关系委员会处理,负责监督强制仲裁的执行。但在法院裁决出炉前,乘务员仍需坚持留在罢工线上,航空公司则需加紧恢复航班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