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浩明
哑铃策略是股票市场上的一种较为常见的投资模式,其特点是将资金主要分布在价值股与成长股这两个方向。由于价值股和成长股的投资重点差异很大,具体的操作模式也不尽相同,因此有人将这种对不同类型品种进行组合投资的模式称之为哑铃策略。
不过,前一段时间,这一策略受到了挑战。当时的情况是,作为哑铃一端的低波高息价值股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调整,比如银行板块,一度跌幅达到10%左右。而哑铃的另一端,成长型题材股则有明显的上涨,特别是因雅江水电工程开工而引发的相关概念股上涨,以及创新药板块的上攻行情,让很多投资者感受到了久违的财富效应。于是就有人提出,投资者是否不再需要哑铃策略,而是可以重仓成长型题材股,在相对较大的行情波动中获取更高的收益?
回顾一下历史。在A股市场上,哑铃策略很早就被提了出来,但真正流行是近几年的事情。过去,市场投机性比较强,人们热衷于短线操作,各类题材股此起彼伏,价值股则乏人问津。到了近几年,大盘整体承压,题材股不断降温,所提供的操作机会也越来越少。相应的,新入市的机构投资者把目标对准了价值股,在这个方向上大量投入,推动了价值股的逆势上涨,进而让低波高息股票成为市场上的亮点。
去年“9·24”以来颁布的很多政策,均鼓励资金流入这些股票。当然了,就股票的活跃度以及价格弹性等因素而言,成长型题材股仍有吸引力,在市场企稳的背景下,仍有很多资金参与操作。基于价值股与题材股均有机会的市场形势,“两头下单”的哑铃策略流行起来了。
从实践来看,这段时间哑铃策略是有效的。价值股这端,走势更为稳健,行情也比较突出;成长股这端,投资绩效似乎更好一些。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今年6月下旬。随后,由于刚完成了大额分红的银行股等出现调整,价值板块走弱,成长型题材股普遍活跃,哑铃策略中的两端走势差异扩大,于是出现了“哑铃策略是否还应该适用”的讨论。
从实现收益最大化的角度而言,投资股票应该是集中在最热门的行业、针对其中的龙头,也就是追热点。但是,这种集中投资的风险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就有了分散投资的必要。特别是当市场大环境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股市难以走出单边上涨行情,板块与个股也是轮番启动,此时要把握好节奏并不容易。避免风险的最佳方法就是采取哑铃策略,进可攻、退可守,虽然收益率不一定是最高,但比较稳健,风险也可控。
尽管前不久哑铃策略显得与市场走势不那么合拍,但这不过是大盘运行中的插曲。在宏观基本面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股市的政策面也基本保持稳定向好的背景下,市场趋势会得到保持。随着大量机构投资者资金的介入,深刻地改变了行情的格局,他们在价值股上的布局,使得哑铃的一端具有中长期投资价值。现时不断升温的科技板块热,涵盖了众多前沿科研产业,每一项技术进步都有望触发相关的板块与个股题材,为哑铃的另一端带来投资机会。因此,笔者认为,在不太短的时间周期内,哑铃策略还是有效的。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现在的市场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差异,特别是市场结构的变化,使得生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价值股的价格回归与成长股的价值发现,共同构成了行情运行的支撑,哑铃策略顺应了这个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