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西藏重大水电项目开工,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迎来巨大的机遇,水电爆破首当其冲。伴随着三峡工程成长起来的易普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易普力”),正是这一行业的佼佼者。
1993年,伴随三峡工程一期施工拉开帷幕,易普力于同年11月完成首次爆破,宣告诞生。
诞生于三峡工程,也成长于三峡工程。
从船闸开挖到砂石料开采,从地下工程施工到混凝土围堰拆除……十余年间,易普力通过不断应用锤炼领先技术,承担了三峡工程近70%的爆破工程量,并由此奠定了深厚的水电工程爆破施工功底,成为国内领先的水电工程爆破专家。
三峡永久船闸开工,水电爆破专家启航
成立初期,易普力虽掌握全国首创的现场混装炸药技术,但因参建单位尚不熟悉,承接的施工规模不大。
转机是三峡永久船闸的开工。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船闸之一,三峡永久船闸需要开挖土石方近4000万立方米。正如时任易普力爆破队长邓小英所言,相当于“削平18座山头,在坚硬的花岗岩山体中凿刻出一条深达170米、近乎垂直的航道,总开挖长度超6公里,单日岩石爆破量高达一百万吨”。
1995年4月,三峡工程永久船闸一期工程、临时船闸及升船机一期工程正式动工。当挖掘遇到坚硬的花岗岩后,机械掘进速度和人工爆破效率骤降,无法满足施工需求。
面对极其坚硬又相对脆弱的复杂花岗岩地质,以及船闸岩壁高精度雕琢、船闸内部输水廊道开挖和建基面边坡保护的严苛要求。易普力瞄准机会,与负责开挖的武警水电部队紧密合作,将具有机械化装药优势的现场混装炸药技术成功应用于永久船闸开挖,并以此为契机承接了临时船闸爆破施工。
随后,易普力还与武警水电部队等施工单位精心试验,科学论证,成功发展应用了深孔预裂爆破和光面爆破等轮廓爆破技术以及柔性垫层技术。
1998年4月21日,三峡永久船闸一期开挖工程以工程质量合格率100%,优良率达82.6%通过验收,总体质量完全达到设计要求。
三峡工程持续推进,核心技术不断突破
1999年开始,三峡大坝混凝土浇筑进入高峰期,当年浇筑量达到458.52万立方米,超越巴西伊普泰水电站,创造了世界纪录。
同年,易普力承担了为三峡工程供应砂石原料的下岸溪料场爆破任务,在不断完善现场混装炸药水电站砂石料开采技术的同时,也创新引入基于神经网络的爆破块度预报模型的技术。
通过与长江科学院、武汉大学合作,易普力基于该模型建立了适合于水电站级配料开采的爆破块度预报模型,动态调整现场混装炸药性能指标,实现开采质量的精细化控制。
1999年8月,易普力另一重大爆破施工工程——三峡工程右岸地下厂房进水口段开挖启动。
面对内部结构复杂、爆破难度大的洞室群,易普力再次开进爆破“无人区”——在全国首次引进并成功应用现场混装地下装药车。
为了确定适用地下装药车的混装炸药配比,易普力在长江边试验区反复测试和摸索,耗时1个月完善配方,形成了成熟的一套现场混装炸药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解决了混装炸药车在水电工程狭窄作业面保护层开挖的爆破控制技术难题。
同时,在施工中,易普力采用上下分层开挖、先导洞后扩挖方式,结合光面爆破技术,实现了结构面开挖整体超欠控制在7.5厘米以内,打造了多条行业赞誉的精品洞段。
此外,公司创新应用的VCR采矿法,更实现了引水斜井和阻尼竖井的安全快速贯通,节约了关键线路的工期。
三峡三期围堰拆除,奠定行业领军地位
2006年,已完成主体工程挡水以及二期蓄水等历史使命的三峡工程三期RCC围堰(高程110米以上部分)需进行爆破拆除,该项任务由易普力承担。而这项“天下第一爆”创造了世界围堰拆除史总拆除量、总装药量、总分段数三项第一。
为攻克这一项目技术难题,易普力首次在国内大规模应用数码电子雷管技术,并暂停其他项目,集结精锐力量全力攻坚,完成了地面站建设、快速凝固封孔材料制备、起爆器材选型、立体交叉作业方案设计及人员调配等工作,攻克了多堰块长延时电子雷管组网、深水高威力混装炸药应用、复杂工况长距离输药及混凝土速凝堵塞、气泡帷幕等核心技术难题。
2006年6月6日15时59分50秒,随着易普力最后一名爆破手撤离堰体,指挥部一声令下,沉寂的堰体瞬间被轰鸣声撕裂,巨浪翻涌,堰体自南向北如“多米诺骨牌”般轰然倾入长江。16时10分,总指挥宣布:“三峡三期RCC围堰爆破拆除成功!”
从船闸到料场,从地下厂房到巨型围堰,一项项“全国首创”和世界领先技术的突破与应用,不仅保障了三峡工程的顺利建成,也成为易普力水电爆破核心技术的锻造场与试金石,更奠定了易普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建设的核心能力,深刻诠释了“国之重器”建设背后的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