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产业迎政策利好,多地加快培育未来产业新赛道
来源:第一财经作者:祝嫣然2025-08-08 15:45

作为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我国脑机接口产业再迎重磅政策利好。

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明确五大重点任务,提出到2027年、2030年发展目标,进一步推动脑机接口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形成未来产业新赛道。

业内认为,七部门联合发布相关文件,为脑机接口产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政策红利将引导资本和人才向该领域加速集聚,进一步推动技术攻关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进程。

明确五大重点任务

脑机接口通过在脑与机器之间建立信息通道,实现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的协同交互,是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融合发展的前沿技术。

当前,脑机接口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产业加速壮大,正孕育颠覆性突破,已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领域。

根据赛迪顾问的研究数据,2024年中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为32.0亿元,增长率为18.8%。预计到2028年,中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将达到61.4亿元,2024年至2028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7.7%。

《意见》提出,到2027年,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初步建立先进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标准体系。电极、芯片和整机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脑机接口产品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生活消费等领域加快应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打造2至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开拓一批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

到2030年,脑机接口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培育2至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迈入世界前列。

为实现上述目标,《意见》明确加强基础软硬件攻关、打造高性能产品、推动技术成果应用、壮大创新主体、提升产业支撑能力等五大重点任务,细化17项具体举措。

在加强基础软硬件攻关方面,《意见》指出,突破关键脑机芯片。发展高通道、高速率脑信号采集芯片,强化模数转换、通道管理和噪声抑制,增强脑信号采集放大能力。研发高性能、超低功耗脑信号处理芯片,强化并行处理能力,推动感知、计算和调节等功能的一体化集成。研发超低功耗、高速率、高可靠的通信芯片,提升脑信号传输和抗干扰能力。

在打造高性能产品方面,《意见》明确,加快植入式设备研发突破。探索集成高密度神经记录传感器、超低功耗植入式芯片的新型产品,创新脑意图识别功能,提高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完善单向和双向深部脑刺激器、反应式电刺激器、人工耳蜗等成熟产品,提升信号采集和功能调控准确度,强化神经刺激功效。创新额贴式、耳贴式、入耳式、发夹式等产品形态,推动非植入产品向轻量化、高速率、低功耗发展。研制头盔、头显、眼镜、耳机等集成式脑机接口产品,通过与已有生活消费产品融合发展,支持非植入产品的迭代应用和规模化推广。

多地加快布局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为抢抓全球脑机接口发展机遇,今年以来多地密集发布相关政策。今年年初,北京印发《加快北京市脑机接口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提出到2030年打造1-2个脑机接口产业发展集聚示范区,实现脑机接口创新产品在医疗、康养、工业、教育等领域的规模化商用。

上海也于1月印发《上海市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2025-2030年)》,其中提出2030年前,实现高质量控脑,脑机接口产品全面实现临床应用,打造全球脑机接口产品创新高地,产业链核心环节实现自主可控。

今年7月,《南京市推进脑机接口产业创新突破行动方案(2025-2030)(征求意见稿)》明确2027年建成领域科研与转化高地、2030年跻身全国产业创新高地的目标。南京将围绕脑机接口模式、传感器等五大技术方面发力,通过引育高端人才团队项目,推动相关产品实现应用。

近期,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与相关企业合作,成功开展了我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前瞻性临床试验。该成果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在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上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

上海市人工智能学会秘书长汪镭表示,2025年全球脑机接口进入应用关键期。政策驱动、资本助力、产学研医协同的创新生态加速形成,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相继出台产业培育方案,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上市公司及创新企业密集入场,瞄准医疗、康养、教育等应用场景,中国正成为该领域最具活力的市场之一。

成都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主任冯睿向第一财经表示,脑机接口产业今年确实备受关注。目前来看,北京、上海、四川等地发展得比较好,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地方有高校作为依托。

冯睿表示,脑机接口还处于产业初期,正在进行产业布局的阶段。未来产业对于各级政府都还是比较新的一个课题,特别需要中央层面能够有一些调控。各个地方的资源禀赋不一样,不要大家一拥而上,导致产业过热。同时,有资源禀赋、科研资源、产业基础的地方,国家应该支持发展一些特色的园区。

责任编辑: 邓卫平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