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白皮书(2022.06—2025.06)》(以下简称《白皮书》)对外发布,系统总结了过去三年省、市、区三级贯彻落实《南沙方案》的思路举措以及南沙开发建设的最新成效。
《白皮书》指出,三年来省、市、区锚定《南沙方案》“一基地、一平台、一门户、一高地、一标杆”五大任务,围绕“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南沙所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化粤港澳互利共赢合作,携手助推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一批标志性成果接续落地,基本完成《南沙方案》2025年第一阶段目标任务。
《白皮书》显示,围绕《南沙方案》,三年来,一批标志性成果在南沙落地,南沙开发开放呈现良好态势,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战略作用更加突显。
其中,南沙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取得新成果。科创方面,累计立项19个粤港澳联合科技攻关项目;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扎根南沙,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加快建设。
产业方面,南沙在全国率先面向自动驾驶出行提供全域开放“试验场”;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集聚超过400家生物医药企业,形成覆盖细胞与基因治疗、高端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产业集群。
创业方面,南沙已打造以“创享湾”为龙头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集群,建成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等15个青创基地,累计孵化企业(项目)2336个,其中,港澳青创团队1178个,项目年产值30亿元,带动就业7115人。
在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建设上,广州港南沙港区已建成华南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综合性枢纽港,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2048.9万标箱,位居全球单一港区前列,开辟国际班轮航线174条、通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占比超85%。
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方面,南沙与香港交易所共建的广州期货交易所上市工业硅、碳酸锂、多晶硅等品种,累计成交额约25万亿元。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累计交易金额超500亿美元。落地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1.1万个,发行全国首单“碳中和”绿色债券、粤港澳大湾区首单可持续发展债券。
在创新动能上,南沙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37.8%,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5.48%,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21.5%、总数突破1300家,实有企业增加3.2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增长近11倍,总数达35家,新增上市企业9家,4家企业上榜2025全球独角兽榜单,15%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累计减免税额16.2亿元。
据悉,面向2035年的第二阶段目标,省、市、区正紧抓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重大机遇,全面释放《南沙方案》综合效应,全力提升南沙发展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