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卫生服务站72个药品重复结算,参保人持本人及其母亲医保凭证超量配取27种药品并非法倒卖……国家医保局近日公布十起药品领域欺诈骗保和违法违规案例。这是国家医保局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应用药品追溯码打击“回流药”专项行动以来,公布的第二批典型案例。(见7月27日央视网)
“回流药”是指通过非法渠道回收,已流出正规医药流通环节、重新流入市场的药品。这些药品常存在过期、储存不当等情况,严重威胁群众用药安全,同时损害医保基金安全。
打击这一乱象,必须从源头和流通环节入手,而药品追溯码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力武器。药品追溯码如同每盒药品的“电子身份证”,强化药品追溯码的应用,能够实现对药品全程追溯,让药品的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药品追溯码在监管应用上正在显现积极作用。自2024年以来,国家医保局在全国范围推进药品追溯码采集应用工作,已累计归集药品追溯码398.85亿条,为打击药品领域回流药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今年3月,国家医保局联合相关部门印发通知,明确将加强药品追溯码监管应用,并要求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环节按要求扫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监管部门对打击回流药的决心,也为药品追溯码的应用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强化药品追溯码应用的过程中,各方需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药品安全管理。医保部门“依码结算”,若未扫码或者出现重复扫码,医保基金将拒付,且追究相关责任,以此提升药品监管效能;药店要规范操作,不能在扫码时搞“小九九”;消费者购药时可以主动扫码查验药品真伪,积极参与药品安全管理。目前,“买药先验码、卖药必扫码”的共识正在形成,越来越多人通过药品追溯码查验药品真伪并主动维权,这是良好的开端。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强化药品追溯码应用,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如部分医药机构的执行力度不够、消费者对药品追溯码的认知度和使用率有待提高等。对此,我们必须以药品安全、生命安全为底线,进一步把工作做实做细,让“回流药”失去闪转腾挪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