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陈雨康
首届中国(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发布会7月25日召开。会上发布了市级部门、区级政府、街镇三个组别的“十佳创新实践案例”以及30个“优秀创新实践案例”。
此前,在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指导下,首届中国(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征集活动评选出60个典型案例。这60个典型案例,展现了上海“营商环境”这张闪亮的城市名片,为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全球样本”提供了生动范例。
今年夏天,一艘由路易威登行李箱堆叠而成的巨轮亮相上海南京西路商圈,成为了当季上海的“顶流”景观。这艘“路易号”巨轮,是上海市静安区近年深耕营商环境结出的硕果。
记者了解到,静安区作为上海的中心城区,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近年来外税总额和比重连续位列中心城区第一。“路易号”巨轮项目从开始筹备到6月26日闪亮登场,仅历时三个月。
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依托“市区双牵头”工作机制,静安区坚持“周调度+重大事项即时研判”,与市级部门保持紧密对接,统筹协调全区资源,确保项目有序推进,最大程度优化流程,为项目解决实际难题。无论是初期根据企业需求梳理出的涵盖9大领域的《潜在问题预研清单》,还是项目推进中的动态问题每周销项解决制度,更有项目落地后的“企业吹哨,部门报道”联动机制,都体现了一流营商服务的精度和速度。
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从投资协议签订到取得施工许可证,全过程办结仅用时75天,刷新了“上海速度”。
针对这一总投资约34.56亿元的项目,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充分发挥制度创新的先行先试优势,在营商环境领域率先探索一批审批制度改革,革新现有审批流程和方式,通过“服务跨前”“流程并联”“手续减免”,实现项目审批提速。
例如,2024年,临港新片区在全国率先探索将环评、水保、排污许可、排水许可四个审批事项合并办理,形成“一表申请、一口受理、一并审查、一张许可”的“两评两证”合一新制度。2024年5月,特斯拉储能项目成为第一个试点案例,从土地出让到获取环评文件、水保方案批文、排污许可证和排水许可证,全部程序由原先40余个工作日压缩至7个工作日。
为有效解决重大项目建设全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复杂情况,临港新片区首创“两个中心”前置仓服务体系,实现“一跟到底”“零时差响应”,聚焦细节问题节点,提高处置精确性。
临港新片区还在全市率先形成“项目服务包”全过程零时差响应机制。针对特斯拉储能项目,“项目服务包”量身梳理了开工主辅线节点和《全过程办事服务清单》,服务专员围绕38个关键事项与企业开展多轮次双向沟通,并实时跟进109个重要节点,推动项目从投资协议签订至取得施工许可平均用时缩短约20%。
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上海市青浦区肩负探索跨区域协同发展的国家使命。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落地青浦西岑科创中心,是青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打造科创中心西翼引擎的关键举措。
自华为战略签约起,青浦区高度重视华为项目落地,第一时间响应组建区级工作专班,属地金泽镇同步成立镇级专班,构建起高效协同的信息流转机制,紧密衔接市级专班工作节奏。为加速华为项目落地投运,青浦区主动优化审批流程,探索创新改革举措。针对华为研发中心2400亩用地分期开发需求,统筹多部门联动完成概念方案初步审核,待土地取得后再分期进行方案审批。
为了发挥筑巢引凤效应,青浦依托西岑国际人才港·党群服务站、西岑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分中心,为华为人才提供落户、安居、出入境等433项高效“一站式”政务服务事项,3月人才港开港至今办理个人业务2503件、办理落户1439人。
在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合力下,行业引领经济稳定增长。据统计,2024年华为在青浦区导入的三家公司合计营收342.4亿元、合计税收18.7亿元。2025年前5个月,青浦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规模达到370.7亿元,同比增长34%。
同时,人才集聚也涌汇全新的发展动能。数据显示,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自2024年10月正式运营,目前已导入员工约2.5万人,今年预计导入约8000人。据排摸统计,入驻员工普遍呈年轻化、高知化趋势,2024年入驻单身公寓的均为应届毕业生,其中本科生占比21%、硕士占比70%、博士占比9%,15%有留学经历。华为员工居住在青浦约1.1万人,大量高层次、高学历、高收入研发人员的导入,极大程度上带动社零总额上涨。
率先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上海的重要任务。自2018年以来,上海连续八年迭代更新实施八版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从1.0到8.0,以世行对标改革为牵引,全面推进各领域各区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涌现出一大批首创性、突破性、示范性的生动实践,企业感受和社会评价明显提升。今年4月,世界银行发布中国企业调查数据,涉及营商环境的59项测评点中,上海有22项达到全球最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