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历史!南向资金,疯狂买入!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王军2025-07-25 20:27

港股市场正经历一场由南向资金主导的史诗级资本盛宴。

在今日(7月25日)港股市场回调之际,南向资金加码流入,全天净买入额超200亿港元,年内净买入金额在8200亿港元以上,正式超越2024年全年8078.69亿港元的纪录,创下互联互通机制启动以来的新高。

业内人士指出,在今年港股市场“赚钱效应”明显增强的背景下,南向资金仅用7个月便完成对历史峰值的突破,表明内地资金对港股市场的配置需求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净买入超8200亿港元

2025年以来,得益于DeepSeek、新消费和创新药等新叙事的不断涌现,港股市场持续活跃。截至7月25日收盘,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的年内涨幅分别为26.56%、27.08%,25.52%,在全球主要市场涨幅居前。

与此同时,南向资金来势汹涌,Wind数据显示,7月25日南向资金成交净买入金额为201.83亿港元,年内净买入额达到8200.28亿港元,正式超越2024年全年8078.69亿港元,刷新历史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单日净流入超百亿港元的现象频繁出现。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的133个交易日中,南向资金单日净流入超百亿港元的交易日有32天,占比24.06%。其中,有9个交易日南向资金单日净流入超200亿港元,4月9日南向资金净买入港股355.86亿港元,为史上单日净买入最高金额。

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观察,2020年至2024年,资本市场南向资金成交净买入额分别为6721.25亿港元、4543.96亿港元、3862.81亿港元、3188.42亿港元和8078.69亿港元。2024年开始,南向资金加码买入港股,净流入额大幅增加,2025年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加速,并在7个月时间内超越了2024年全年。

对此,顺时投资权益投资总监易小斌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南向资金持续加码买入港股的背后,最主要的因素是港股估值的洼地,恒生指数自2018年以来,经历了长达6年的调整,不少个股跌幅较大,但市场上实际有许多业绩优良的公司,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在经济企稳和环境优化的背景下,受到了内地资金的关注。

此外,港股市场有许多国内稀缺的资产,如腾讯、美团、阿里这样大的平台公司,也有后期陆续上市的一些新消费类公司,如泡泡玛特、蜜雪冰城等。平台公司、新消费公司等赴港上市,丰富了港股的投资品种,为南向资金提供了更多选择。

也有机构认为,南向资金加码流入港股实际上也是“资产荒”的体现。中金公司近日发布的研报称,资金充裕但缺乏优质资产,推动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截至6月,中国M2高达330万亿元人民币,是GDP的2.4倍,不仅规模创历史新高,与GDP的差距也是历史新高,居民部门名义储蓄也在不断增加。但回报与成本倒挂的情况下,私人部门信用收缩仍在延续,经济未有全局修复,能提供新增长点或确定回报的资产较为有限。这一背景下,内地资金需要寻求有效配置机会,不论是稳定回报的分红资产、还是成长属性的新经济板块,港股都具有比较优势,进而吸引南向资金加速流入。

南向资金定价权提升

南向资金的持续加码流入,不仅为港股市场带来了流动性改善,还增强了内地资金在港股市场的定价权。

Wind数据显示,2024年南向资金合计买卖金额约为11.23万亿港元,占港股市场成交金额的34.64%。而在此之前,2021年至2023年,南向资金合计买卖金额占港股市场成交金额的比例在20%—30%之间,2017年至2020年,南向资金成交占比在10%—20%之间。

不过,从港股存量持股结构来看,外资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国泰海通证券今年6月的发布的一份研报中提到,当前外资在港股的持股占比从2020年10月的75%降至2025年6月的61%,但持仓占比仍然较大。

国泰海通证券研究指出,随着内地资金流入港股,港股开始更大程度反映内地资金的行为逻辑和风险偏好,港股微观流动性节奏逐步贴近A股市场,这或是近年港股与A股联动性增强的核心原因。例如从行业表现看,今年年初以来港股行业涨跌与南向资金流入规模正相关。拉长时间看,自2014年底港股通开通以来,A股与港股市场年度行业涨跌幅的均方误差整体收窄,显示两地行业表现趋同。

外资在存量港股市场中占据绝对定价权,而南向资金正在取得增量市场中的边际定价权。国泰海通证券此前发布的一份数据显示,南向资金在泛消费、红利板块上的定价权正在提升,在食品零售、电信服务等领域的持仓占比超50%。

把脉投资总经理许琼娜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近年来,港股市场频频获得保险资金、公募基金和私募,甚至还有许多外资资金的关注,表现持续强势表现,以至于AH股溢价指数已降至130以下。港股部分上市公司估值较低,股息率较高,在低利率环境与资产荒压力持续加剧的背景下,包括保险资金等将加大对港股市场的布局。此外,港股市场还有许多全球知名的互联网和科技企业,在整体市盈率偏低的情况下,也容易吸引内地资金关注。

港股市场不断刷新阶段新高

今年以来,港股在全球主要股市中表现亮眼。年初,AI技术突破带动市场情绪大幅改善,港股作为“价值洼地”对全球资金吸引力大幅上升。近期,随着新消费、创新药和银行等板块持续强势,恒生指数不断刷新年内新高。

对于接下来的市场行情,浦银国际7月23日发布的观点称,随着大盘屡创新高,港股估值已大幅修复,进一步扩张空间可能较为有限,后续的上涨空间将更多依赖于企业盈利的增长。然而,港股恒生指数今明两年盈利增速预期偏低,关税政策的影响将逐步体现在基本面中,叠加上半年国内经济韧性较强,或削弱短期政策预期。因此,投资者需要发掘那些不受关税波及、与经济周期关联度较低,且能借助AI发展获得较强盈利增长动力的行业和个股,才能获得更好的回报。

中金公司在7月22日发布的研报中也提到,无论是DeepSeek引发的资产重估、去年“924”行情、还是2023年初疫情放开时期的市场情绪,恒生指数风险溢价6%似乎是一个重要的关口,短期情绪修复的空间或许有限,估值进一步扩张需要更多催化剂。稳定回报(分红)+成长回报(成长)的哑铃型配置仍是在信用周期企稳但难以大幅扩张前的最优策略,只不过阶段性的在哑铃两端也可以结合板块透支程度略作轮动的“新哑铃”,核心的原则是在合理的位置买长期正确的板块。

校对:彭其华

责任编辑: 高蕊琦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