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监管层对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提出了多个维度的明确要求,华兰生物(002007)等上市公司积极响应政策,同步出台了《市值管理制度》,加强市值管理工作。日前,华兰生物通过深交所互动易平台,进一步向投资者介绍如何进行市值管理,获得市场关注。华兰生物表示,公司将根据自身战略规划及实际需求,适时开展并购重组业务,以进一步强化主业核心竞争力、发挥产业协同效应、拓展业务范围。
多措并举奠定血液制品龙头地位
从行业发展来看,国资的战略布局、民企的灵活调整与外资的退出共同塑造了血液制品行业的发展轨迹。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我国血液制品和疫苗制品市场基本由中生集团下属6大生物制品所及其外资企业所垄断。近年来,部分国内血液制品企业通过并购整合方式,带动了自身浆站数量、采浆量和市场份额显著提升,行业也由此形成以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泰邦生物集团、华兰生物、上海莱士等大型血液制品企业为龙头的竞争格局。
作为我国唯一一家依靠内生经营达到千吨浆量的血制品企业,华兰生物早在2004年至2007年就通过一系列并购举措,实现了从区域企业到行业龙头的跃升。2004年,华兰生物以2984.4万元收购苏州华辰52.5%股权,获得血液制品牌照,后通过增资达到控股75%;2007年,公司紧抓浆站改制机遇,积极参与到浆站的收购中,先后收购贵州、广西共10家浆站,同时参与拍卖收购“重庆益拓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全部资产,一举奠定了在血液制品行业的龙头地位。
在增加新浆站开源的同时,华兰生物通过强化绩效考核和浆站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工作激发内生活力、优化血源管理方案紧抓新浆站的提质上量等方式,多措并举、积极推进血浆采集工作,促进采浆量持续提升。2024年,公司采浆量创历史新高,采浆量共计1586.37吨,在血液制品上市公司中位列第三。
产业并购潮下更需理性评估
据了解,血液制品全产业链条包括从单采血浆、血浆组分分离到最终无菌制剂生产等数十个环节,且随着血液制品的创新和升级换代,生产和质量稳定性的要求日益加强,对产品研发、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技术水平、经验积累等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技术和资金壁垒明显。
由于血制品赛道准入壁垒高,国家在血液制品行业准入、原料血浆采集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监管和限制措施。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有助于更好地落实监管要求,提高行业整体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如2016年出台的《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推进行业企业的兼并重组。
在谈及血制品企业并购重组规划的考量时,行业人士表示,单采血浆站的数量、单站采浆量是衡量血液制品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单厂投浆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企业综合利用率和净利润率的重要指标,整合低效资产会拉低血液制品企业的站均采浆量和单厂投浆量,血液制品行业“积木式”并购很难产生协同效应,并购易整合难。展望未来,在政策鼓励和市场需求驱动下,兼并重组仍可能阶段性出现,行业还有重新洗牌的可能,最终是国企垄断还是民企整合,还有待观察,但行业发展的关键词将逐步从“扩张”转为“提质”,在寡头竞争中,胜负的决定因素将更多依靠创新能力和运营效率,而非单纯拼扩张速度。血液制品作为特殊高壁垒行业,其集中化是大势所趋,这既符合经济规律亦契合监管目标,可以预期,经历并购洗礼后的中国血液制品行业,将以更健康有序的面貌迈向下一个十年,在保障国内供应的同时,向着国际舞台加速前进。(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