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发起的2025年企业ESG案例征集活动结果正式公布,海油工程(600583.SH)凭借“以绿铸强:绿色制造体系打造气候韧性新样板”案例,成功入选优秀案例。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海油工程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领域突出表现的高度认可,更彰显了其在推动海洋油气装备制造行业绿色转型、塑造气候韧性发展新模式方面的引领地位。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双碳”政策的双重驱动下,作为中国海洋油气工程领域的龙头企业,同时也是亚太地区综合实力强劲的海洋油气工程总承包商之一,海油工程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海洋工程作业长期遭受风暴潮、极端海况等气候物理风险的威胁,例如陆丰项目所处的136米水深海域,需要具备抵御17级台风的能力;另一方面,绿色贸易壁垒的不断升级以及国际供应链标准的日益严格,也迫使产业发展模式必须进行革新。
针对传统制造模式中存在的“高能耗、高排放、低协同”等痛点,海油工程摒弃了“补丁式降碳”的传统思路,转而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出发,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该体系以技术创新与规则重塑作为两大核心驱动力,通过陆丰TLP浮式风电平台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显著提升了从“设计—制造—运维”全链条的抗扰动能力。此外,海油工程还牵头制定了《导管架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指南》,填补了团体标准的空白,形成了“技术硬实力+制度软实力”的协同驱动发展模式。
在技术体系创新层面,海油工程取得了一系列行业突破性成果。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深远海张力腿(TLP)浮式风电平台——陆丰项目,采用垂直张力腿式系泊系统,在面对17级台风时,平台倾角能够有效控制在1°以内,相较于半潜平台,大幅减少了90%的用海面积;“海基二号”深水导管架总高度达到338.5米,安装水深为324米,借助滑移下水工艺与精密定位技术,成功刷新了亚洲安装纪录,充分展现了在极端海况下卓越的工程稳定性。
制造模式升级方面,海油工程构建了“清洁能源+数字化管理”的双轮驱动体系。在清洁能源利用上,承接的全球最大全“坐地式”LNG储罐——宁波“绿能港”三期项目,3座27万立方米储罐投产后,将形成千万吨级的储运基地,有力地优化了华东地区的能源结构;在数字化管理方面,公司在天津、青岛、珠海等地部署能源管理系统,并引入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了对多介质的实时监测,为碳排放管理搭建了坚实的数字基础,推动制造体系逐步向“低碳智能型”转变。
在生态共建领域,海油工程充分发挥行业引领者的作用,积极拓展韧性边界。公司与壳牌集团签署了涵盖新能源、绿色供应链等领域的战略合作协议,并作为国内唯一受邀的海洋工程EPCI总承包商,出席“2024年壳牌中国赋能进步高峰论坛”,向国际社会输出中国海工企业的绿色技术方案。其主导制定的绿色供应链标准,已带动产业链上20余家企业实现协同减排,形成了“标准引领—国际合作—话语参与”的软实力建设路径。
从案例来看,海油工程实现了从传统重工业“被动减碳”到“引领转型”的重大角色转变,为能源、制造等重点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超级能效”“零碳工厂”建设经验,对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中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除此之外,海油工程的ESG实践成果也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赞誉。2024年,公司成功中标SHWE气田4期EPCIC总包项目,成为首家承接千米级国际深水油气工程全流程解决方案的中国企业;同年,荣获第十九届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金圆桌奖”公司治理特别贡献奖。
未来,海油工程将持续深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速技术创新与模式升级,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