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易主公告,上纬新材收获三个20CM涨停。智元机器人及其管理团队拟出资21亿元,获得上纬新材66.99%股权。而三个涨停后,该笔股权已价值36亿元,账面升值15亿元。
不过,并购A股公司只是智元机器人广泛资本及产业布局中的一环。最近一年半时间,智元机器人融资超过27亿元,目前总估值超过150亿元,股东方包括腾讯、京东、上汽、比亚迪、高瓴、红杉等各路巨头。目前,邓泰华、稚晖君等管理层仍持有50%股权,持股估值超75亿元。
2025年以来,智元机器人密集与领益智造、蓝思科技、卧龙电驱、大丰实业、格力博、富临精工、东阳光等十多家上市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探索机器人新蓝海。部分合资子公司披露已产生营收。
种种新变化背后,华为原副总裁邓泰华为其主导的灵魂人物。高额融资、高频合资,到此番入主科创板公司,或只是智元机器人资本长征的起点。
来源:新财富杂志(ID:xcfplus)
作者:陶娟
01
最新回应来了:智元机器人不是借壳上市,也暂无明确赴港上市计划
7月8日,上纬新材(688585)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拟变更为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即“智元机器人”)及其管理团队共同持股的主体,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邓泰华,核心团队包括从华为离职创业的“天才少年”稚晖君等。
一级市场的明星独角兽拟反向并购二级上市公司,这一交易架构,吸引了市场众多关注。
7月9日到11日,上纬新材连续收获三个20CM涨停,股价从交易公告停牌时的7.78元/股,涨至13.45元/股。“智元借壳科创板”“智元取代宇树冲击上市第一股”等话题吸睛无数。
对此,智元机器人回应新浪科技称,“非借壳上市,只是收购了一家上市公司”。而对于智元机器人正在推进“赴港上市”之说,其回应《科创板日报》称,不属实,智元机器人暂无明确赴港上市计划。
那么,其本次收购上纬新材的交易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并购主体和智元机器人的关系又是怎样?
02
“协议转让+要约收购”,拟拿下66.99%股权
本次收购之前,上纬新材总市值为31亿元,其间接控股股东上纬投控穿透后合计持股79.21%。上纬投控系台湾上市公司,由于股权分散,无实控人,因此,上纬新材此前也无实控人。
根据上纬新材公告,整个收购安排分为两步。
第一步,两家机构协议收购上纬新材一共29.99%的股权。其中,上海智元恒岳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智元恒岳”)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受让上纬新材24.99%股份(1亿股),其一致行动人上海致远新创科技设备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致远新创”)同步受让5%股份(2016.8万股)。这两家平台背后的实控人,均为邓泰华。
同时,上纬投控承诺放弃所持全部股份的表决权,除非协议另有约定,否则不可恢复(表1)。
表1:上纬新材29.99%股权被收购前后的股东变化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SWANCOR萨摩亚和STRATEGIC萨摩亚均由上纬投控100%持股;金风投控由金风科技100%持股)
第二步,以本次协议收购为前提,智元恒岳还将进一步增持,拟要约收购1.49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37%)。
预计要约收购完成后,智元恒岳持股比例上升至61.99%,加上致远新创持股5%,将形成绝对控制;而上纬投控所持股份占比将降至20%,且表决权比例为0(表2)。
表2:上纬新材37%股权被要约收购前后的股东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目前,该交易尚需上市公司股东会审议通过,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可能涉及的其他批准,且尚需取得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合规性确认意见。
无论是协议转让,还是要约收购,交易价格均定为7.78元/股,这也是上纬新材停牌前最后一个交易日(2025年7月1日)的收盘价。
要顺利完成整个收购,智元恒岳合计需出资19.45亿元(对应2.5亿股),致远新创需出资1.57亿元(对应0.2亿股)。那么,这两方的资金实力如何?
03
智元机器人和核心团队联手设立智元恒岳,各持50%股权
智元恒岳成立于2025年6月25日,是专门为本次交易设立的主体,而细看其股东,由智元机器人及其核心团队共同出资设立。
其中,智元机器人、邓泰华等核心团队各持有智元恒岳50%股权。有意思的是,智元恒岳设置了双GP模式,即智元云程和致远新创均为其GP,且各持有0.5%股权;此外,智元机器人持股49.5%,邓泰华等核心团队控制的上海恒岳鼎锋同样持股49.5%。
智元机器人的实控人依然是邓泰华,邓泰华通过三家有限合伙企业控制其47.49%股权,直接持股2.62%,外部股东持有剩余49.89%股权。按智元机器人目前超150亿元估值,邓泰华及三家员工持股平台所持股权的价值超过75亿元。
这意味着,若收购完全达成,且各股东按持股比例出资至智元恒岳,则智元机器人需出资9.73亿元,而邓泰华等管理层需出资11.3亿元(含致远新创所需出的1.57亿元)。
这和外界普遍报道的,智元机器人豪掷21亿元控股上市公司,显然是不一样的。
对于本身尚处于融资阶段的智元机器人来说,拿出近10亿元现金,是否会构成资金压力呢?
04
历史融资超12轮,总估值超过150亿元
智元机器人成立于2023年2月,2024年1月制造工厂落地上海,并打造了远征、精灵、灵犀三大机器人产品家族,2025年1月,其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下线。
成立仅两年多时间,智元机器人已获得超过12轮融资,其投资机构既不乏腾讯、京东、百度等互联网龙头,也有上汽创投、比亚迪、龙旗科技、TCL创投等制造业巨头,还包括高瓴创投、经纬创投、红杉中国、基石资本、鼎晖投资等市场化风投机构,更吸引了智元机器人注册地上海本地的政府产业基金。
其历史总融资金额难以全面统计,但企查查显示,仅2023年12月的A+轮融资,智元机器人即拿到超过6亿元,对应估值为70亿元;而2025年3月,在腾讯领投的B轮融资中,智元机器人相应估值已超过150亿元。
企查查显示,B轮融资完成后,智元机器人的注册资本增至8045.8万元,即1元注册资本价值186元。其该轮新增408.59万元注册资本,以此倒推,B轮融资规模约为7.6亿元。
B+轮融资,智元机器人再增加217.86万元注册资本。若按B轮融资价格来测算,估计可再融资4亿元。
此外,据软通动力2024年年报披露,其持有智元机器人公允价值为1亿元,对应103万元注册资本,而2024年全年,智元机器人新增注册资本937.8万元,估算也可以融资超9亿元。
粗略加总,最近一年半时间(2023年末以来),智元机器人总融资金额估计超过27亿元。
表3:智元机器人估值超150亿元,最近一年半融资超27亿元
数据来源:企查查
在充裕的资金支持下,智元机器人和管理层联手,拿下上纬新材的实控权,资金实力应无忧。
而智元机器人管理层,尽管预计总体出资高达11亿元,但他们一方面拥有在华为的工作履历,薪酬丰厚;另一方面还合计持有智元机器人48%股权,融资能力也应无障碍。
尽管智元机器人最出圈的创始人为彭志辉(稚晖君),但其实际话事者为1977年出生的邓泰华。
公开资料显示,邓泰华是电子科技大学1995级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校友,毕业后在华为深耕逾20载,曾任华为副总裁、计算产品线总裁,主导了鲲鹏、昇腾AI计算生态的构建,目前担任智元机器人董事长兼CEO。
彭志辉目前担任智元机器人董事。他是电子科技大学2011级校友,本科、研究生分别就读于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作为B站百大UP主,以硬核科技视频走红,被称为“野生钢铁侠”。
本次收购的两家主体智元恒岳、致远新创,均由邓泰华控制。
目前,致远新创中,邓泰华作为GP持有80%份额,卫云龙作为LP持有20%股权。不过,公告显示,二人所持的部分份额拟由智元机器人的重要产业方、战略合作方持有。
05
与多家上市公司联合设立子公司,产业链布局高举高打
成立两年多来,智元机器人不仅大笔融资,也频频对外投资合作。2024年中以前,智元机器人并未有太多的对外投资动作,四季度之后,其对外投资陡然加速。
目前,智元机器人除了本次入主上纬新材,还已与多家上市公司联手设立子公司。仅2025年6月,智元机器人发布了5项对外投资,包括与领益智造(002600)合资设立领智创新机器人,与大丰实业(603081)合资设立硅基方舟机器人,此外,其还与绍兴国资、卧龙电驱(600580)旗下的希尔机器人成立了合资公司,与珠海华发集团、高瓴创投也分别成立了合资公司。
2025年4月,智元机器人与格力博(301260)、安乃达(603350)、蓝思科技(300433)合资设立智鼎机器人,又与均普智能(688306)合资成立普智机器人。
此外,智元机器人还陆续与蓝思科技、富临精工(300432)、软通动力(301236)、东阳光(600673)、立讯精密(002475)的战略联盟伙伴立景创新等分别合资成立相关子公司,其持股比例主要集中在15%—30%的区间。
表4:智元机器人与多家上市公司合资设立子公司
资料来源:企查查,《新财富》杂志整理
可以看到,其主要合资对象为消费电子、汽车供应链企业,如领益智造、蓝思科技、均普智能等。这些企业本身正从消费电子领域切入汽车供应链,而人形机器人主要零部件——丝杠等又与汽车产业链存在高度同源性,因此,双方合作,其一应当是降低人形机器人的生产成本,其二则在于推动其适应特定工业场景的应用,加速商业化落地销售。
比如,均普智能与均胜电子(600699)大股东同为均胜集团,均深耕于汽车供应链,其与智元机器人合资设立的宁波普智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2025年4月刚成立,6月就已获得50台人形机器人产品销售框架合同,合同金额约为2825万元,这意味着,每台人形机器人售价达56.5万元。
此外,与智元机器人合资的领益智造此前就已提出,目标是成为全球前三的具身智能硬件供应商,目前,除了智元机器人,其机器人产业联盟合作伙伴还包括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创中心)、优必选、众擎机器人、越疆机器人、傅利叶、汇川技术、强脑科技、灵初智能、绿的谐波、仙工智能、睿尔曼智能、鸣志电器、日发精机、零差云控、腾讯云等多家知名公司。
与智元机器人合资设立了两家子公司的蓝思科技,同样将智能机器人视作新的增长点。2024年,蓝思科技在深圳出资1亿元,设立了智能机器人全资子公司,并在长沙等地设立机器人研究院。
原本在医药领域深耕的东阳光,也跨界机器人领域。据披露,其与智元机器人、北大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合资成立的光谷东智,2025年上半年已产生营收,为公司新增长曲线奠定了基础。湖北省科技投资集团也与光谷东智签订机器人采购项目,上限不超过7000万元。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具备制造能力、资金实力却又急需挖掘新增长点的上市公司,与智元机器人这样的初创独角兽可谓一拍即合,共同开拓新战场成为合作的利益基础。
06
一级市场,机器人公司频获高额融资
在各种纵横交错的股权投资、业务合作中,国内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优必选市值一度超过千亿港元,初创独角兽融资与合作事件不断。
仅在2025年6月,银河通用就宣布完成宁德时代领投的新一轮11元融资。过去两年,其融资24亿元,机器人产品已在智慧零售、工业和康养医疗等场景应用中实现显著突破。此外,银河通用已与工业巨头博世成立合资公司,加大机器人业务在汽车工业领域的探索。
同月,明星独角兽宇树科技也宣布,完成了中移动旗下基金、腾讯、阿里、蚂蚁、吉利资本等领投的7亿元C轮融资,投后估值达130亿元。最近,宇树科技从有限公司变更为股份公司,这一行为通常发生在公司筹划推进上市前。
清华大学唯一持股的具身智能企业星动纪元,也在7月官宣完成近5亿元A轮融资。目前,全球市值TOP10的科技巨头中,9家为星动纪元客户。其50%以上订单来自海外(表5)。
2025年2月才成立的它石智航,7月就获得9亿元天使+轮融资,由美团领投。值得一提的是,其同样具备华为基因,创始人兼CEO陈亦轮曾担任华为公司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首席科学家、自动驾驶系统CTO;创始人兼董事长李震宇曾任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总裁。
表5:机器人领域融资事件不断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新财富》杂志综合整理
由此来看,一级市场资金充沛,互联网、产业、资本三方角逐其中,明星独角兽融资顺遂,智元机器人所面临的竞争并不轻松。
整体来看,智元机器人在股权投资端、业务合作端的广阔布局,颇有华为、腾讯的大厂风格。并购上市公司,或也为破局方式之一。估值红利成为其最大抓手,如本次收购的上纬新材,2024年营收15亿元,收购前估值为31亿元,仅有2倍市销率。而智元机器人2025年1月官宣完成1000台具身机器人出货量,2024年营收应不超过5亿元(按每台50万元估算),估值却超过150亿元,市销率在30倍以上。此番并购,既能形成对智元机器人业绩的支撑,做实其估值基础;又可以给予其更丰沃的融资和腾挪空间。
按当前13.45元/股的股价,智元机器人及其管理团队拟收购的上纬新材66.99%股权,已价值36亿元,相对21亿元的成本,账面升值15亿元,不过,这应当只是其资本长征中的起点而已。
本文所提及的任何资讯和信息,仅为作者个人观点表达或对于具体事件的陈述,不构成推荐及投资建议。投资者应自行承担据此进行投资所产生的风险及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