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面临多重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依然是许多跨国企业长期战略布局的重要支点。
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和持续升级的科技创新体系,为外资企业提供了发展韧性与结构性机遇。
已扎根中国90年的霍尼韦尔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近日,这家全球高科技企业在上海举办首届“中国增长峰会”,不仅是对本地业务发展的阶段性回顾,更透露出其对中国市场长期发展前景的坚定判断。
从“本土化生产”到“本地创新”,再到深度参与中国新质生产力的构建,霍尼韦尔的发展轨迹正反映出越来越多外资企业在华“重要参与者”的角色定义。
在峰会期间,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霍尼韦尔中国首席技术官施伟等高管接受了《国际金融报》采访,分享了他们对中国经济趋势的判断、对营商环境的评价,以及对如何在新阶段深化本土化布局的思考。这些观点不仅体现出外企的应变策略,也为观察中国如何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吸引和留住高质量外资提供了样本。
中国正释放新一轮增长红利
“尽管中国当前经济增长面临一定压力,但从全球视角看,中国仍将是未来十年全球GDP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余锋指出,这种增长动力不仅源于庞大的市场体量,更来自于中国在新能源车、高端制造、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积累的结构性优势。“‘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这句话体现的是中国市场的规模、活力与韧性”。
在霍尼韦尔看来,当前中国经济结构性转型正释放出新一轮增长红利,尤其是与民生密切相关、与高端制造高度耦合的领域,例如半导体、生命科学、基础设施、新能源、储能、船舶等,均具备长期发展潜力。
“霍尼韦尔不追逐短期风口,我们重视长期价值。”在“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政策主线的当下,这家跨国科技企业正在将“长期主义”与“本地洞察”深度融合,以全球视野深耕中国市场。
面对全球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霍尼韦尔坚持“专注可控变量”的思维模式。“作为管理者,我们要放下对外部环境的焦虑,更加聚焦于自身可以掌控的确定性。”余锋强调,公司通过创新机制优化、人才建设、本地研发体系强化等手段,增强在华发展的韧性与可持续性。
构建本地供应链
2025年恰逢霍尼韦尔进入中国市场第90个年头。多年来,霍尼韦尔持续推进“东方服务东方”战略,着力构建本地创新生态和研发体系。“我们相信,真正能推动创新的是对本地市场需求的深度理解。”余锋表示。
从“做中国式的竞争者(BCC)”到“本地技术输出者”,霍尼韦尔的本土化已迭代至2.2版本,不仅重视本土客户反馈和市场洞察,也逐步实现从“技术引进”到“创新输出”再到“技术共创”的转变。
在霍尼韦尔的全球创新网络中,中国研发团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霍尼韦尔在中国开发的技术和解决方案越来越多地申请本地专利,越来越多的创新产品服务不仅满足中国需求,也走向了全球市场。
“我们不是把中国当作一个市场,而是当作技术创新的发源地。”施伟指出,中国强大的产业链、庞大的工程师红利、多元的应用场景和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正在推动其在全球科技地图上占据更关键的位置。
此外,本地供应链的构建也成为霍尼韦尔本地化战略的重要支柱。“我们举办的供应链大会,已成为对话平台,越来越多本地供应商参与其中,共同提升制造与服务能力。”
与中国共促发展
为了持续巩固吸收外资方面的竞争力,中国正在通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外商投资法律体系、加大市场开放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全球投资者营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投资环境。
“近年来,我们切身感受到中国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特别是在法治化、国际化和专业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余锋表示,霍尼韦尔对政府在企业遇到困难时所给予的快速响应和精准服务表示认可。
同时,他也坦言,面对中国市场的复杂性和竞争压力,外资企业仍希望在以下方面获得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优化市场准入机制,推动跨国企业更广泛参与关键领域;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激励本地研发和高端制造投入;推动绿色低碳政策落地,加快氢能、储能、可持续航空燃料等技术的应用示范。
“在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下,作为扎根中国的外资企业,霍尼韦尔在与中国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需要持续磨合的课题。未来,霍尼韦尔会继续呼吁政府和相关部门关注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推动政策的不断完善。同时,企业也会继续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提升竞争力,与这片土地共促发展。”余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