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刘灿邦
虽然贵为“新三样”名片之一,但在供需严重错位的背景下,光伏行业已连续多个季度亏损。7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光伏行业制造业企业座谈会,光伏行业“反内卷”正获得更高层面的关注。多位参会企业负责人向记者反馈,会议给予行业发展极大信心。
记者注意到,在获得高层关注前,光伏行业已经逐渐凝聚起“反内卷”共识,包括硅料、光伏玻璃等多个环节都在探索市场化产能出清的路径,业内也亟盼标志性案例出现,引领行业破局“内卷”竞争。
除市场化手段以外,多位受访人士认为,现阶段,政策手段应发挥关键作用。不过,也有企业负责人反馈,当前产能出清进程仍较为复杂,特别是企业在选择关停产能时涉及不同地方之间的利益平衡,往往难以抉择。业内也建议,要避免不合理的地方保护行为,防止“边清边增”。
凝聚“反内卷”共识
据了解,本次工信部座谈会上,14家光伏行业企业及光伏行业协会负责人作交流发言,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科技创新、市场竞争、行业生态建设等方面进行交流,介绍企业基本情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记者注意到,参与此次座谈会的企业家包括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TCL中环董事长李东生、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晶澳科技执行总裁杨爱青等。
会后,高纪凡表示,在中央全力整治“内卷式”竞争的关键时点,本次座谈会给予光伏行业巨大信心。
隆基绿能相关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当前处于行业阵痛期,光伏企业深刻理解监管层治理低价竞争、推动产能优化的决心,这为技术领先企业创造了结构性机遇。隆基绿能将加速高效产品商业化,以差异化技术突破价格“内卷”困局。同时积极响应“统一大市场”建设,强化产业链协同,协助落后产能有序出清。
据统计,2024年,64家光伏上市公司总营收为9310.96亿元,同比减少22.4%,且千亿元营收级的上市公司消失(2023年共4家)。与此同时,光伏上市公司总净利润也从2023年的盈利1049.55亿元下降至2024年的亏损297.57亿元。
在此背景下,光伏行业“反内卷”共识逐渐凝聚。朱共山此前判断,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一季度是光伏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窗口期,需要行业共同努力,推动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通道。“与其期待光伏的周期性复苏,不如直面产业的颠覆性重构。”
他倡议政企联动促出清,以“市场化兼并重组+技术淘汰机制+政策强制约束”去落后产能,通过“供给侧自律+需求端刺激”去库存。将光伏产能指标统一纳入国家规划的大盘子,备案核查、产能监测、违规清退,全链路监管。除颠覆性新技术之外,严控新增产能。
高纪凡也提出,光伏行业要实现破“内卷”、穿越周期,应首先推动硅料、拉晶切片、电池组件等产业链环节的整合;同时,不管什么技术,没有必要也不允许上任何产能,国家有关部门要对违规上产能进行严肃查处;此外,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探路市场化产能出清
在行业形成“反内卷”共识的同时,多个产业链环节已经开始探索市场化产能出清的路径。近日,协鑫科技联席CEO兰天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提到,光伏硅料企业“以大收小”是真实存在的。头部企业计划通过“出资+债务”模式,成立由专人运营的公司,通过收购产能的方式实现出清。
当然,这一计划的实现还需多个前置条件,一方面硅料龙头企业需要真金白银投入;另一方面,该计划还要得到基金、各个LP(有限合伙人)出资方的支持认可。
兰天石介绍,硅料头部企业占据了全行业60%—70%的硅料有效产能。协鑫科技和通威集团两家已经达成一致,并已经与一些二三线小厂进行商谈。“如果这一方式可行,头部企业要承担起相当大的债务,但硅料价格将得以修复到合理利润水平,并将带动全行业穿越周期。”
兰天石同样提及,一些硅料企业不愿意被收购是正常的,这其中需要重点解决收购价格等难题。龙头企业收购产能后,将考虑停掉产线,用未来的收益承接债务。
根据兰天石的测算,硅料价格要回升到8万元/吨以上,才会保证全行业不亏,龙头企业才有余力去偿还背负的债务以及利息。“希望‘以大收小’这件事能在今年做成,如果成功,对于在全国范围破‘内卷’竞争局面将有重大指导意义。”
除了硅料,光伏玻璃行业近期也传出将减产30%的信息。对此,卓创资讯光伏分析师王帅向记者表示,2024年7月起,光伏玻璃已经有一轮较为集中的落后产能出清,量值在3万吨左右。目前在产的80%以上为窑炉较新的单体大窑炉。他判断,持续亏损下,光伏玻璃产能出清趋势较为确定,但30%的出清量存在一定难度。“短期来看,已经去产能的幅度在15%—20%之间。”
据了解,目前,国内光伏玻璃在产日熔量合计9.4万吨,部分窑炉近期有冷修计划,部分限产,供应呈现下降趋势。而下游组件企业开工率维持低位,且多数按需采购,供过于求延续。2.0mm镀膜玻璃主流成交价格在10.5元/平方米左右,生产存在不同程度的亏损。
王帅还提到,在去产能的基础上,超高透、薄玻璃等技术更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竞争力。事实上,技术迭代也被视作市场化去产能的重要途径。
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表示,通过技术迭代把主流技术拉开差距,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率、更高功率的组件产品,并提高这类产品的份额,这样其他达不到高功率、高效率要求的产品自然而然成为落后产能,也就失去了竞争力。
“产能出清一定是政策与市场自主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不管采用TOPCon还是BC技术,只要能提供高功率、高效率产品,自然能将客户吸引过来,落后的就会被关停淘汰。”钱晶说道。
上述隆基绿能相关负责人也提到,BC技术作为先进产能的代表一直供不应求,在行业落后产能出清后,优质产能的份额将加速提升。“政策‘组合拳’为光伏行业注入供给侧改革强心剂,为优质光伏企业带来价格修复、技术溢价、行业整合的三重利好。”
防范地方保护主义
在记者采访中,多位受访人士谈到了政策手段对于解决当前光伏行业困境的关键意义。上述座谈会后,晶科能源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中央明确指出解决“内卷式”竞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此次工信部高规格会议则充分体现出主管部委对治理光伏行业无序竞争、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视和决心。
该负责人表示,重塑行业秩序首先要严控新增产能,控制存量产出,引导价格回归理性。同时,要通过前沿技术创新推动提质升级,为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创造条件。此外,建议探索规范出口的一系列措施以促进海外市场的有序竞争,同时加快光储融合发展以保障高水平消纳。
近日,在隆基绿能年度股东大会上,董事长钟宝申谈道,光伏行业当前的困境要通过市场化方式还是政策干预方式出清还有不确定性。“在此前半年多时间里行业内部已进行持续沟通,即便有产业整合的思路也需要获得管理部门支持,否则难以实行。要多方形成合力,才能落实解决。”
钱晶也提到,行业产能出清必须通过政策纾困和技术迭代同步推进,前几年景气周期政策的作用在于提振需求,现在要靠政策调控供应。“下半年是比较关键的节点,有没有更明朗的政策出来?当然,政策的制定既要兼顾各方的考量,也要平衡各方的利益。”
不过,也有企业负责人向记者反馈,光伏行业产能出清推进起来十分复杂。举例而言,光伏制造企业往往是全国性产业布局,在多个省市设有生产基地,如果要关闭一些产能,必然涉及地方利益。“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肯定不希望企业关停当地的生产基地,这里面就有复杂的利益博弈。”
事实上,另外一位行业人士也向记者反馈说,部分产业链环节的厂商被地方政府要求复产,甚至一些原本计划减产的基地,也被要求不得减产。
朱共山此前就提出,要避免不合理的地方保护行为,防止“边清边增”。建立新能源产业国家调节基金,助推行业生态修复。“要从材料端开始进行无效产能、落后产能整合出清,可将硅料和组件的价格修复至合理区间,带动全产业链年产值和盈利重回正常水平,出口创收同比大幅上升。”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的判断,在国内硅料企业无复产增量的前提下,全年多晶硅产出预计在120万吨左右,下半年可消纳库存约10万吨。若将多晶硅复产增量计算在内,全年产出预计高于预期的8%,下半年硅料供需压力将再次升级。
因此,硅业分会认为,在当前整个产业链的极端困局中,首先要做的是严控产能增量;其次是通过企业的能耗、质量优势,国家的能耗、质量标准,倒逼落后产能加快退出;最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供需矛盾,使晶硅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价格回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