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安毅
主动调整上市计划的中小银行名单持续拉长。
深交所官网最新信息显示,今年以来,广州银行、广东顺德农商银行已先后撤回上市申请文件。据了解,两家银行撤回IPO申请的原因均为“战略规划调整”,且无赴港上市安排。
至此,2023年3月排队银行A股IPO“换道”注册制审核以来,已有6家中小银行撤回上市申请,包括重庆三峡银行、亳州药都农商银行、江苏海安农商银行、安徽马鞍山农商银行及广州银行、顺德农商银行。
整体来看,多家排队银行撤回上市申请是监管环境、市场逻辑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上市“行路难”
事实上,银行A股IPO已进入多年“空窗期”。2022年1月,兰州银行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这是核准制下最后一家上市银行,此后排队银行“颗粒无收”。
而在多家排队银行撤单后,仍处于“候场区”的银行已减少至5家。其中,除湖州银行处于“已问询”状态外,其余排队审核状态均为“已受理”。
银行IPO撤回数量过半,这是市场吸引力偏弱、银行IPO整体节奏放缓的现状。
2023年3月全面注册制平移申报收官后,当年8月证监会即提出“阶段性收紧IPO节奏”。随后,证监会又在2024年4月发布《关于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明确,优先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优化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环境。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传统银行业的上市审核更强调合规性与风险防控。尤其是,2019年以来,包商银行、锦州银行等多家银行出现风险事件,以兼并重组、减量提质为核心的中小银行改革化险进程不断提速。
而从银行业整体情况来看,规模较大的银行已基本实现上市。同时,虽然去年9月以来A股银行板块迎来一波显著上扬行情,但截至目前,上市银行市净率仍普遍低于1倍PB,整体估值仍处于较低水平。
业内人士认为,此时中小银行盲目推进上市进程或将面临“融资难”与“估值低”的双重困境,通过主动调整上市规划、聚焦自身经营、用好各项资本补充工具,不失为一项逆境求生的可行性方案。
低利率时代的“战略调整”
主动撤单同样是排队银行面对随着经营环境变化的战略选择,意在节约经营成本、优化资源配置。
被公认的是,中国银行业已进入低利率、低利差、低盈利时代。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已跌至1.43%,不仅低于《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中提出的合意净息差1.8%的临界值,也低于同期行业平均不良贷款率(1.51%)。
招商银行行长王良近日在该行股东大会上坦言,“这是一个重要拐点”。他提到,一家银行的净息差应该覆盖信用成本、运营成本、资本成本,如果不良率和净息差水平出现倒挂,就意味着可能难以覆盖这三大成本,对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面对“三低”的现实状况,中小银行势必要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和自身优势开展差异化经营,强化风险管理以提高经营稳定性,不断提高自身经营质效。
而上市是对银行基本面趋势和长期成长性的一次验证。业内人士认为,要真正登陆资本市场,并获得较好估值,就要让投资者看到长期成长空间,并在长期成长空间实现的过程中实现上市目的,如果只是以上市为单一目标,在当前的经营环境下或许并非最优选择。
这并非“告别”资本市场,而是一次战略调整。随着经营周期的变化,部分中小银行自身财务情况有望持续改善,经营更加稳健,并与大型银行形成差异化竞争,具备更加扎实的上市基础。
此外,随着我国持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体系,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均有助于改善中小银行上市环境。多家主动撤单的中小银行亦明确,未来将根据市场环境择机重启上市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