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失速!在华市场惨遭新势力+茶饮双头绞杀,或卖股权翻身,抄底机会还是增长陷阱?| 原创
来源:新财富杂志作者:鲍有斌2025-07-04 18:50

在中国咖啡市场2023至2028年复合年增长率达到20.4%的预期下,瑞幸咖啡、库迪咖啡大举攻城略地,蚕食了星巴克中国的市场份额。最近,市场传出星巴克中国拟引进投资者,高瓴、华润等成为绯闻对象的消息。

2017年8月,中信联手凯雷投资麦当劳中国之后,后者开店节奏陡然加快;2016年开始,百胜中国被分拆独立发展,如今门店早已过万家,业绩成长性优于母公司百胜。

无论麦当劳还是肯德基的母公司百胜,中国区业绩在股权变更后都有更快增长,星巴克中国将会效仿哪一种模式呢?

来源:新财富杂志(ID:xcfplus)

作者:鲍有斌

26岁的星巴克中国,迎来了战略转折的时间窗口。

种种迹象显示,星巴克(SBUX.O)正寻求为中国业务引进战略投资者,以扭转其基本停止增长的业绩曲线。

据报道,星巴克中国区近日举行的管理层反向路演中,高瓴对入股星巴克中国表示了较大兴趣。市场传闻提及的其他潜在投资者还包括KKR、方源资本、太盟投资、凯雷投资、中信资本旗下信宸资本等老牌PE,以及华润、美团等产业资本。

交易能否完成,价格是重要因素。据称,星巴克中国的估值约为50亿美元至60亿美元。

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4年9月末的最近一个完整财年,星巴克实现营收2536亿元,净利润264亿元,其中,星巴克中国实现210亿元营收,贡献为8.3%。

截至6月30日,星巴克总市值为1041亿美元,若星巴克中国作价55亿美元(合400亿元人民币左右),则相对星巴克总市值的占比约为5.3%,较收入占比少3个百分点。

参考星巴克2024财年的净利率10.4%来看,中国区业务的净利率如果与母公司一致,则净利润规模约为21亿元,对应400亿元估值,市盈率不到20倍,明显低于星巴克当前超过33倍的市盈率。

换句话说,对标星巴克的整体估值,其中国区业务的估值或在600亿元(合84亿美元)以上。

市场消息指出,星巴克中国引进投资者的交易或在2026年内完成,星巴克仍有时间改善中国区的经营业绩,获得一个不错的成交价。

此外,近期又有消息称,通用磨坊可能寻求以数亿美元的价格出售其在中国的哈根达斯门店,目前已与一位顾问携手,或在今年启动对该资产的处置流程。越来越多外资消费品牌,开启本土化征程。

01

战略失当,在华市场遭竞争对手蚕食

星巴克是一家公众企业,至2025年3月31日,先锋集团(The Vanguard Group)、贝莱德集团(BlackRock)、Capital World Investors分别持有其9.5%、6.93%、6.65%的股权,其余股东持股都低于5%。管理层在星巴克的发展决策中起着关键作用。

星巴克原CEO拉克斯曼·纳拉西姆汉(Laxman Narasimhan)于2023年3月至2024年8月期间任职,前后管理星巴克一年半。2023财年,星巴克营收净利润都是两位数增长,表现尚可。

2024财年,星巴克收入除了一季度增长8.2%外,其余三个季度都在下滑,全年收入只增长0.56%,净利润则下滑8.8%。

业绩疲软对股价的影响显而易见。2022年至2024年,星巴克股价三连跌,分别下滑13.2%、1.2%、2.5%,累计下跌16.4%,跑输大盘。同期,道琼斯指数上涨17.1%,标普500涨23.2%。

星巴克的主要股东是大型投资机构,也是财务投资者,因此选择火线换帅。

2024年9月,布莱恩·尼科尔(Brian Niccol)走马上任,担任星巴克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布莱恩掌舵墨西哥烧烤品牌Chipotle(CMG.N)期间,该公司收入从2018年的334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813亿元,增长143%;净利润从12.1亿元增加至110.3亿元,增加811%;股价2022年至2024年大涨72%。因此,布莱恩被星巴克股东寄予厚望。

美国是星巴克的最大市场,营收贡献接近3/4,2024财年收入1872亿元,下滑1.2%。

星巴克1999年进入中国,26年过去,中国成长为其全球第二大市场,2024财年完成收入211亿元,同比下降4.7%,拖累其整体表现。

另一边厢,是中国咖啡市场仍在强劲增长。

根据灼识咨询数据,2023年到2028年,中国现磨咖啡消费渗透率预计将从9.4%增长到18.3%,人均年消费量将从6杯提升到13杯。这驱动现磨咖啡店总体市场规模从2023年的1515亿元增长至2028年的3836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20.4%。

然而,星巴克不仅未能从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分羹更多,原有地盘也被对手蚕食。布莱恩新官上任,拿中国市场作为试验田,引进战略投资者,应旨在推动这一业务重拾增长。

2024年底,星巴克就曝出中国区业务可能会调整的消息。星巴克彼时回应称,公司致力于中国区业务的发展和合作伙伴关系维护,努力寻找最佳的发展道路。这一回应既没有否认,也没有承认。

不过,2025年6月中旬,布莱恩在接受采访时放风称,星巴克正探索出售中国业务部分股权,吸引外部投资者并恢复其在华增长,很多投资人对此感兴趣。至此,包括高瓴资本、凯雷、中信资本等多家实力雄厚的机构成为绯闻对象。

02

咖啡、茶饮新锐冲击星巴克版图

瑞幸咖啡、库迪咖啡等新锐迅速崛起,加之蜜雪冰城、霸王茶姬等茶饮品牌涉足咖啡赛道,冲击了星巴克中国的市场地位。

瑞幸咖啡成立于2017年,2019年5月登陆纳斯达克,后因财务造假于2020年6月退市。此后,更换了管理层的瑞幸咖啡,市场拓展进入快车道。至2024年末,瑞幸咖啡门店数量超过2.2万家,全年净增加6000多家。

更晚成立的库迪咖啡,由原瑞幸咖啡创始团队成员陆正耀、钱治亚领衔,于2022年创立,对瑞幸咖啡的打法轻车熟路。2023年末,库迪咖啡门店数量超过6800家。

根据灼识咨询数据,2023年,瑞幸咖啡以19亿杯出杯量,位列中国现磨咖啡品牌第一,占据31.7%市场份额;星巴克出杯量5亿杯,市场份额为8.3%,位列第二;库迪咖啡出杯量4亿杯,市场份额为6.7%,位列第三。

2023年末,星巴克中国区门店数量为6975家,至2024年末为7685家,净增大约690家。瑞幸咖啡门店2023年末约为1.6万家,2024年内增加6000余家。库迪咖啡2024年内增加4000余家。

如果各方保持这一增速,瑞幸咖啡接下来依旧会坐稳市场第一,与星巴克中国的出杯量差距也将继续扩大;与此同时,库迪咖啡的出杯量大概率要超越星巴克,其可望由此成为市场第二。

销量增长反映在收入上,是瑞幸咖啡2022年至2024年营收从133亿元增加至345亿元,增长159%,净利润从4.9亿元增加至29.3亿元,增长近5倍。

同一时段,星巴克中国的营收规模从214亿元小幅下滑至211亿元,增幅也出现了波动,2023年增长3.6%,2024年下滑4.7%。相对瑞幸咖啡,星巴克中国营收2022年还具备压倒性优势,到2023年境况逆转,2024年则已比瑞幸少了134亿元。

星巴克在中国的业务不仅受到咖啡连锁品牌的冲击,还有新势力的挑战,尤其是茶饮巨头纷纷争抢生意。

蜜雪冰城旗下品牌“幸运咖”,2023年出杯量达到2亿杯,位列市场第四,大约是星巴克中国区销量的一半,其门店规模2024年还在持续扩大。

号称要“像素级复制”星巴克的霸王茶姬,最核心的茶拿铁品类有原叶茶拿铁、极萃茶拿铁、雪顶茶拿铁三条产品线,分别对标星巴克的拿铁、美式和卡布奇诺咖啡,其定价在15元至24元区间,比星巴克要便宜一半,也分流了一部分客户。

尽管面临竞争,星巴克中国仍有强大实力,如果能引进掌握丰富资源的投资者,开始新一轮大扩张,夺回失去的市场不是没有可能。

03

老牌PE和产业资本,谁能胜出

海外餐饮巨头出售中国业务,并非没有先例。星巴克中国要引入投资者,百胜餐饮(YUM.N)、麦当劳(MCD.N)的做法都可参考。

2017年,麦当劳出让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80%的股权,中信资本联手凯雷出资20.8亿美元,分别获得其中52%和28%的股权。随后,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更名为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简称“金拱门”),中信资本成为其控股股东,麦当劳全球则为少数股东,持股20%。

2023年,凯雷退出金拱门,其股权全部由麦当劳全球回购,作价18亿美元。投资金拱门大约6年时间,凯雷的投资收益达到12.2亿美元,收益率达到212%,年化收益率为35%,这是一笔相当不错的投资。根据企查查资料,目前金拱门的股权结构为,麦当劳全球持股48%,中信资本持股52%。

新资金注入,尤其是中信集团资源的加持下,金拱门的门店数量从2017年的2500家增加到2024年末的6800家,净增1.7倍,其计划到2028年底开出1万家门店。

凯雷与中信资本如果再次联手投资星巴克中国,也属轻车熟路。不过,若星巴克仅出售少部分股权,中信资本只做小股东,能否全力以赴输出资源,尚未可知。

另一央企华润集团,通过旗下华润创业全资持有太平洋咖啡,拥有咖啡业投资管理经验,其旗下运营的万象城也能提供物业保证,当属有力的竞争者。

此外,美团旗下的产业基金美团龙珠,近年持续在饮品赛道布局,投资了蜜雪冰城、古茗、喜茶、Manner咖啡等。若美团龙珠入股,有助于星巴克获得网络最广的外卖平台支持,增加线上订单。

另一个潜在的买家高瓴,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投资甚为活跃。今年5月,高瓴完成180亿美元募资,计划将100亿美元用于收购,资金充足。其在A股投资百亿元以上的企业至少有三家,包括格力电器、宁德时代和隆基绿能。

2020年7月,高瓴以百亿元参加宁德时代定增发行,每股投资价为161元。此后,宁德时代股价持续上涨,至2021年末曾达到692元/股,高瓴从2021年二季度开始逐步减持,至2023年二季度时退出前十大股东行列,这笔投资斩获百亿元级收益。

2022年6月,宁德时代再次定增,高瓴出资30亿元,以410元/股认购732万股。宁德时代在2023年3月每股转增0.8股,但其股价波动较大,一度跌至150元/股,后反弹至250元/股,如果高瓴一直持有,则至今大约能保本。

高瓴对隆基绿能的投资,属于高位接盘。2020年12月,隆基绿能原实控人之一李春安将公司6%的股份(计2.263亿股)以70元/股转让给高瓴,总作价超过158亿元。隆基绿能股价在到达125元/股后一路下跌,高瓴2023年先减持后增持,目前还持股5.5%,最新持股市值60亿元左右,和总持股成本136亿元相比,亏损76亿元。

投资格力电器,是高瓴在A股的最大手笔。2019年10月,高瓴以大约400亿元,受让格力集团持有的格力电器15%股权,最新持股市值384亿元,账面浮亏不多。格力电器分红力度较大,按照持股比例计算,高瓴2020年至2024年可获分红金额超过120亿元,但是若扣除每年5%左右的资金成本,则获益寥寥。

高瓴是老牌PE,在国内消费、零售赛道投资的企业较多,包括蓝月亮、良品铺子、名创优品、喜茶、皮爷咖啡、完美日记、蜜雪冰城等龙头公司,在互联网巨头中曾投资过美团和京东,其整合资源的能力不输中信资本。

高瓴既可以做小股东,享受财务投资收益,也可以做大股东亲自下场,使其在投资星巴克中国时有更多选择。

04

百胜中国故事能否复制?

星巴克中国引入投资者,还有百胜中国(09987.HK/YUMC.N)的案例可以参照。

2016年11月,百胜餐饮(YUM.N)分拆百胜中国在纽交所上市。2020年9月,百胜中国在香港联交所完成二次上市。

据百胜中国港股上市时的招股书披露,其2016年美股IPO时,春华资本和蚂蚁金服分别出资4.1亿美元、5000万美元,以24.03美元/股的价格认购1706万股、208万股。2016年11月开始,春华资本创始人胡祖六,一直担任百胜中国的独立董事兼董事长。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末,JP Morgan Chase & Co(摩根大通)和Pollos Investment(普洛斯)分别持有百胜中国11.85%、3.18%股份,为其第一和第二大股东。胡祖六个人直接持有百胜中国约7万股,并管理普洛斯所持股权。

“单飞”的百胜中国实施管理层持股计划,良好的激励措施下,百胜中国发展比母公司更快。

2022年末,百胜中国门店数量约为1.29万家,2024年末达到1.64万家,其营收从2022年的666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813亿元,增幅为22%;净利润从30.8亿元增加至65.5亿元,实现翻倍。

反观百胜餐饮,同一时期内收入从477亿元增加至543亿元,增幅为14%;净利润从92.3亿元增加至106.8亿元,增长16%,规模和增幅都落后于百胜中国。

此外,同为本土化标杆,百胜中国如今的门店数量也比金拱门多一倍左右,显得更为进取。星巴克中国未来能否复制百胜中国的故事?

目前来看,尽管外部投资机构还在引入路上,星巴克中国的运营调整已在同步进行。

在产品定价上,6月10日,星巴克中国的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三大系列共10款产品集体降价,以大杯规格计算,消费者平均每杯能省5元。这是星巴克入华后首次直接下调产品价格,打破了其以往仅通过优惠券和平台补贴的“曲线降价”模式。

在营销策略上,星巴克联名史努比、潮牌服饰STAYREAL等品牌,在饮品、周边商品与主题店方面跨界创新,将产品推向更多年龄层的消费者。

在组织人事上,星巴克中国区首次设立首席增长官,并任命曾有阿里巴巴工作经历的杨振担任该职务。目前,星巴克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刘文娟向星巴克首席运营官迈克·格拉姆斯(Mike Grams)汇报,该职位或可直接向首席执行官布莱恩汇报,以缩短决策链条。

2025财年第二季度,星巴克中国营业收入回升,同比增长5%至7.4亿美元。

星巴克有全球最大的咖啡门店规模,在白领中大受欢迎的品牌调性,这些都让星巴克在出让中国区股权过程中,有更多议价优势。

如果星巴克仅出让中国业务的少数股权,则仍可分享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收益;如果出让多数股权,仅做小股东,则可能书写的是金拱门故事;如果彻底放飞,星巴克中国区完全分拆,或可能成为下一个百胜中国。至少从门店规模看,百胜中国的故事似乎更吸引人,星巴克会如何决策呢?

本文所提及的任何资讯和信息,仅为作者个人观点表达或对于具体事件的陈述,不构成推荐及投资建议。投资者应自行承担据此进行投资所产生的风险及后果。

责任编辑: 高蕊琦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新财富杂志

《新财富》杂志于2001年3月创刊,专注资本市场深耕细作,“最佳分析师”“最佳董秘”“500创富榜”“最佳上市公司”“最佳投行”等权威专业评选和《德隆系》《明天帝国》《收割者》等经典研究案例影响深远。

新财富杂志社旗下主要新媒体平台包括:新财富杂志微博、新财富杂志公众号、新财富杂志视频号。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彩田路7006号深科技城A座43层

媒体合作与新闻职业操守举报
邮箱:xcf@stcn.com
微信:xincaifuzazhi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