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IPO“挤爆”港交所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1财经APP作者:唐唯珂2025-07-04 08:58

2025年上半年,港股生物医药市场一改往日的平静,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据港交所披露信息统计,截至6月30日,今年上半年共有10家生物医药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而去年全年仅有12家。从具体行业分布看,6家属于医药生物行业,4家属于医疗设备与服务行业,两者分别位居上半年Wind各行业港股IPO发行数量的前两位。2025年开年以来,多达39家医疗健康企业在港交所排队等待上市。

另据德勤统计,今年第一季度,香港主板活跃申请上市个案达到118宗,同比大幅增加,其中医疗及医药行业占比达26%。6月,市场延续这份热闹,随着港股流动性回暖,企业纷纷希望把握机会,加速冲刺港股IPO,当月有15家医疗健康领域企业递表港交所。6月26日,港交所创下“一日三鸣锣”的纪录;6月27日,16家企业同时递表,其中包括4家生物医药企业;6月30日,泰德医药和云知声正式上市,递表的队伍也新增2家Biotech和1家医药多元支付平台企业。

港股医药IPO狂飙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还体现在募资总额上。Wind数据显示,医药生物行业前六个月募资金额达到156亿港元,是当期港股IPO募资规模第二高的行业。这里面,恒瑞医药以98.9亿港元的募资额占据“半壁江山”,而其余9家公司合计约57亿港元的募资总和,亦显著高于过去三年的平均水平。

展望2025年的下半场,企业赴港IPO的劲头仍在继续,有4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在排队等待上市。

IPO热潮

今年前6个月,港交所生物科技板块上演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上市接力赛。

1月8日,脑动极光敲响今年港股医药IPO第一钟,这家专注于神经系统疾病数字疗法的企业率先登陆资本市场。紧随其后的是1月10日上市的纽曼思,其凭借大健康营养品布局赢得投资者青睐。3月21日,维昇药业成功挂牌,成为港股 “生长发育第一股”。

4月15日,抗体偶联药物(ADC)新星映恩生物亮相资本市场,于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截至当日收盘,公司股价报收205港元/股,大涨116.7%,总市值突破170亿港元。

另据发售公告,映恩生物本次香港公开发售获115.14倍的超额认购,国际配售获13.52倍认购,最终发售价为每股94.6港元,全球发售净筹约15.13亿港元。这刷新了港股18A板块自2022年以来的纪录,映恩生物成为近三年来通过港股18A规则上市融资规模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

更精彩的在5月23日,恒瑞医药在港交所挂牌上市,首秀大涨约30%,获454.85倍超额认购。此次IP0共计发行2.245亿股,募集约99亿港元资金,为近五年港股医药板块最大IPO。

不止恒瑞医药,自去年以来,生物医药行业的“A+H”两地上市或已成趋势,包括百利天恒、迈威生物等企业均希望在港股二次上市。在恒瑞医药之前,已实现“A+H”两地上市的还包括药明康德、复星医药、君实生物等。

Pivotal bioVenture管理合伙人柳丹博士表示,A+H有多方面原因,主要是拓宽融资渠道,在环境不明朗的形式下,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出海是几乎所有行业的趋势,有助于提升国际化水平,港股市场国际化程度高,能吸引众多国际投资者,企业可借此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展海外市场。

“另有不太明显的一点优势值得一提,就是通过在两地上市,企业可以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财务灵活性,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和风险挑战。当然,政策支持也是很重要的助力。”柳丹说。

在今年赴港上市或正排队IPO的医药生物企业中,有不少曾尝试冲击A股IPO,包括瑞博生物、新荷花、中慧元通、派格生物等。其中,派格生物已于今年5月27日成功登陆港股,募资3.01亿港元。

5月30日,互联网健康险中介手回集团成功挂牌。6月23日,佰泽医疗与药捷安康携手上市,后者首日股价飙升70%成为市场焦点。6月30日,多肽CRDMO赛道全球第三大公司泰德医药登录港交所,其香港公开发售获认购301.15倍,国际发售获认购2.43倍,市场热情高涨。

与IPO热潮相伴的是已上市企业的再融资热潮。君实生物、信达生物、科伦博泰等18A企业纷纷趁热配股,其中信达生物5.5亿美元和科伦博泰2.5亿美元的配股交易,成为今年港股生物医药最大规模的两个再融资交易。

南向资金持续“买买买”

这场IPO热潮背后,是港股市场流动性环境的显著改善。

今年3月,沪深交易所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3月10日起,沪深港通下港股通标的名单将进行调整。受调入消息带动,方舟健客、同源康医药等企业股价大涨。港股通机制自实施以来,经过多次优化和扩容,其影响力不断扩大,吸引内地投资者通过港股通参与港股市场,加速了南向资金的流入。

Wind数据显示,南向资金年内已累计净买入近7300亿港元,为历史同期最高。这一数值,也高过了2014年-2023年这10年间任一年份的总额,距离2024年全年南向资金的成交净买入额也仅相差约800亿港元。据中金公司测算,年内相对确定的南向增量资金为2000亿-3000亿港元,全年累计流入可能超万亿港元。

从成交占比来看,南向资金已成为支撑港股表现的重要力量。根据富国基金计算的港股通买卖金额占整个港股市场比例,今年南向资金在港股成交占比已超40%,意味着今年港股四成以上的交易量由南下资金贡献,远高于往年。南下资金对于港股的定价权正在持续强化。从细分行业来看,创新药是南向资金加仓最多的方向之一。

对于南向资金加码流入的原因,华南某私募基金经理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部分港股资产更具稀缺性,对于内地投资者来说,A股流动性虽相对充裕但缺乏好的回报资产,拥而有更多科技企业的港股市场受益于AI叙事改善产业预期,吸引资金投入,如本轮热度不减的创新药就发源于港股,不少代表性的公司年初至今涨幅超100%。

随着资金对港股市场重新关注,港股成交金额大幅攀升,港股流动性显著改善。兴业证券指出,今年以来,港股与A股流动性差距显著收窄,恒生指数滚动20日换手率已在近期追平沪深300。过去,港股与A股的流动性一直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多数港股医药公司相较A股存在折价,这也是吸引南下资金来港股医药“淘金”的原因之一。

流动性的改善推动了板块估值的修复,数据显示,生物科技板块估值已回升至近三年高位,其中生物科技创新类企业整体涨幅高达约70%。中信证券认为,在国内经济持续复苏,AI对业绩催化的预期下,以及预计更多优质企业赴港上市的背景下,下半年港股整体的估值水平仍有望进一步抬升。

行业仍在震荡

尽快赴港上市,对部分生物医药企业来说也是无奈之举。

一方面,药企融资需求迫切。中国泰壹投资集团董事长瞿镕此前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到,研发开支过高导致连年亏损是这些公司面临的共同问题,即使上市的18A公司,也面临现金流断裂的风险。同时,许多生物医药公司在技术研发上具备潜力,但都面临着盈利能力不足的困境,目前仅有少数几家可以实现正向现金流。

“港股上市至少可以实现部分融资的效果,由于过去的高估值,一级市场已经非常难完成融资了。”瞿镕说。

另一方面,药企还面临着资方的压力。一级市场的早期投资人通常有基金存续期限,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实现投资退出并返还给基金的出资人,故而企业融资一般都有上市回购期限。对此,瞿镕指出,现在基本上到期,企业面临回购压力,上市就可以解决回购问题。

因此,很多公司选择在此时赴港上市,并非因为市场时机绝佳或估值理想,而是迫于压力,将IPO视为一种“救命稻草”或“不得不为之”的融资渠道,即使市场环境并不理想。

目前,受政策松绑、技术革命与资金流入等因素共同助力,港股生物医药企业的IPO市场环境得到改善。

华南地区一头部券商的保荐代表人日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以往说起港股,总担心找不到基石投资人、估值低、没有流动性、解禁即大跌,新股一度发不出去。但现在大家对港股的信心似乎又回来了,基石投资人不愁了,港股估值也有吸引力了。

另有分析人士指出,尽管有南下资金带动流动性回暖,但整体港股IPO市场仍较脆弱,存在上市后股价表现不佳、认购倍数不高、新上市公司数量有限、融资规模较小等现象,还是有很多早期投资者很难在满意的价位卖出股票,套现退出。

此前即有分析人士指出,“拟港股上市的企业当前情况应当加速IPO,可能就一到两年的窗口期”。

(实习生孙伟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 李志强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