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险预定利率调降的步伐日益临近。
随着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和银行存款利率的接连下调,业内对于人身险预定利率研究值下调的预期也逐渐升温。根据动态调整机制,预定利率调降最快或于三季度落地。
多家保险公司表示,将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和预定利率研究值走势,及时跟进市场利率变化,结合行业发展和自身经营情况,研究调整产品定价,不断提升负债质量。
预定利率下调几无悬念
5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LPR10个基点:1年期LPR由3.1%下调至3.0%,5年期以上LPR由3.6%降至3.5%。这是自去年10月以来的LPR首降。
随后,六家国有大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纷纷跟进全面下调各类存款挂牌利率。在调整幅度上,各家银行基本维持了此前存期越长降幅越大的调整方式。其中,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已经跌破“1”字头。
市场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此背景下,业内普遍预计,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调降或将在今年三季度实施。
所谓预定利率,是指保险公司在产品定价时,根据公司对未来资金运用收益率的预测而为保单假设的年收益率。通俗地说,就是保险公司承诺给消费者的投资回报率。
2024年8月,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首次提出“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
今年1月10日,金融监管总局向各人身险公司下发《关于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进一步落实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引导公司强化资产负债联动,科学审慎定价。
根据《通知》,保险行业协会定期组织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召开会议,结合5年期以上LPR、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等市场利率变化和行业资产负债管理情况,研究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有关事项,每季度发布预定利率研究值。
按照调节机制要求,预定利率最高值取0.25%的整倍数。当保险公司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两个季度比预定利率研究值高25个基点及以上时,要及时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并在2个月内平稳做好新老产品切换工作。
目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与保险行业协会在今年1月公布的预定利率研究值2.34%相比,未超过25个基点;但与4月公布的预定利率研究值2.13%相比,已超过25个基点。
也就是说,如果下季度公布的研究值继续低于2.25%,则普通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将下调。从影响研究值的参考指标来看,5年期以上LPR和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相继下调。截至5月22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跌破2%,为1.69%。
这意味着下一期人身险预定利率研究值有望进一步下调,进而触发动态调整机制。至于下调幅度,国金证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舒思勤认为,理论上至少需要下调25个基点。但考虑到利率延续低位下行,预计三季度研究值也很难向上突破2.25%,若此次预定利率下调至2.25%则意味着四季度还需再次下调,因此预计传统险预定利率或直接降至2%。
产品转型经历阵痛
对于保险业而言,预定利率直接关联保险产品定价与收益。以30岁男性投保增额终身寿险为例,预定利率从2.5%降至2.25%,同样缴费条件下,保单现金价值在30年后将减少约8%至10%。
因此,从短期来看,预定利率切换难免引发市场“炒停售”行为。记者注意到,已有不少保险代理人在社交平台呼吁客户抓紧时间“上车”预定利率为2.5%的产品,以免错过时间窗口。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炒停售”的影响力正逐渐减弱,这从今年保险“开门红”的业绩表现中便可窥见端倪。尽管降息降准预期拉满,今年前2个月,保险业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1.52万亿元,同比微降1.16%,罕见地出现负增长。其中,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下滑是主要原因,同比下降2.63%至1.2万亿元。
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对记者分析道,这一方面是因为市场透支与需求疲软,2023年至2024年多轮“炒停售”提前消耗了储蓄型保险需求,叠加经济增速放缓,消费者对长期理财型产品支出更趋谨慎;另一方面是由于产品转型阵痛,行业从固定收益型产品转向分红险,但代理人销售难度增加,客户对非保证收益的接受度不足,新旧产品切换未能填补缺口。
“此外,‘报行合一’政策严控手续费,导致代理人及银保、经代渠道积极性下降,中小险企渠道资源匮乏,加剧市场分化。”龙格补充说。
的确,在低利率环境下,加快浮动收益型产品发展转型,已经成为多数人身险公司的共同选择。
“从一季度的市场来看,分红险是有空间的,也有一部分客户认可。”新华保险总裁、首席财务官龚兴峰此前透露,二季度会进一步加大分红险的销售力度,同时加强销售队伍技能的培训和转变,确保分红险转型能够成功。2025年,新华保险计划分红型产品在整个业务盘子里新单保费不低于30%。
理想很丰满,但分红险想重回主流市场并非易事。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告诉记者,一是市场竞争激烈,如何突出产品特色成为一大难题;二是消费者对分红险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有待提高;三是保险公司需要加强风险管理,确保分红险的收益稳定性。
那么,面对预定利率调降的大趋势,保险公司应当如何应对?龙格认为,首先要创新产品,加速开发“保底+分红”复合型产品,结合养老、健康场景提升差异化竞争力;其次要升级渠道,加强代理人分红险培训,推动销售从简单的推销转向专业顾问模式,优化费用管控;最后要强化投资能力,提升长期资产配置能力,通过高股息策略平衡收益,支撑分红险实现率。
“展望未来,保险公司产品结构中纳入更多分红险是大势所趋,但仍需时间。”中信证券非银行金融业联席首席分析师童成墩指出,短期内,无论是渠道适应分红险销售,还是客户消费倾向的转变,都具有挑战性。长期看,随着利率不断走低,分红险作为一种类固收产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规模增长将具有持续性。
记者:王莹
文字编辑:姚惠
版面编辑:毕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