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向建设“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创新策源地”大步疾驰。
5月17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天津市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工作目标提到,到2027年,攻克100项关键核心技术,人工智能基础核心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
近年来,全国各地发力AI(人工智能)赛道,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经突破7000亿元。从发展潜力来看,浙江、广东、安徽、江苏、上海、北京处于全国人工智能领域头部地位。
天津攻关AI底层技术创新
《方案》表示,要充分发挥天津市信创链条完备、应用场景丰富的资源禀赋优势,一体推进研发攻关、应用示范、产业集聚,打造“人工智能(AI)+信创”新优势,形成“底层技术引领、应用场景开放、产业生态健全”的发展环境。
从工作目标来看,到2027年,天津力求攻克100项关键核心技术,在图形处理器(GPU)、AI操作系统、AI服务器、具身智能等领域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培育30个人工智能应用标杆场景,人工智能基础核心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形成3至4个特色产业聚集区,将天津市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创新策源地和赋能应用引领区。
为实现上述目标,“夯实底层技术,提升核心能力”被列为了头号重点任务。《方案》表示,要夯实底层技术,提升核心能力,支持算力技术攻关和平台建设。建设高性能智能芯片研发平台,支持中央处理器(CPU)、GPU等核心芯片研发与迭代。支持可重构及存算一体、开源指令集(RISC-V)架构、边缘计算等芯片和高速通信网卡研发。
此外,还要加强核心算法技术研发。推动前沿基础理论研究,支持人机协同、无人驾驶、车路协同、无人机群体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区块链等场景应用技术的研发。
为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方案》提出,要开展多项“人工智能+”行动,包括“人工智能+科研”“人工智能+医疗”“人工智能+康养”“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交通”“人工智能+文旅”等行动。
AI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头部企业的牵引。《方案》表示,梯度培育优质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加快孵化一批科技属性强、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认定一批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强、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引育一批创新活跃、竞争力强、品牌知名度高的科技领军企业,推荐一批科研实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入选“国家队”。吸引国内外知名人工智能企业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创新中心来天津发展。引育3家50亿级以上企业、25家10亿级以上企业。
而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等要素支持。《方案》表示,要积极争取人工智能领域国家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两重”、“两新”项目,认定“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综合运用市级财政资金政策,支持市级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和智能算力、超级算力应用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区加大对人工智能项目的扶持力度。
同时,《方案》提出,要引导社会资本设立一批面向人工智能领域的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强化对人工智能企业、产业的金融资本支持。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基础上研发面向中小企业场景创新的金融产品,为企业推动场景建设等提供融资支持。
据中研普华调研数据,2024年天津智能科技产业总规模达到5200亿元,同比增长18.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从细分领域看,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占比达23%,规模约1200亿元,其中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等技术应用最为广泛。
基于中研普华产业模型测算,在基准情景下,2025年天津智能科技产业规模将突破6000亿元,到2030年有望达到1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5%左右。其中,工业智能化将成为最大增长点,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市场增速超25%。从技术趋势看,AI大模型工业化应用加速,行业专用模型开发成本将降低70%。
各地打响人工智能“竞速赛”
目前,包括天津在内的全国多个省市均在发力人工智能赛道。近期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区域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潜力来看,2024年浙江超越广东位居榜首,广东、安徽、江苏、上海、北京的产业发展潜力分列第二至六位。
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评价上,北京、广东、上海、浙江分列第一至四位。在创新能力方面,广东以80.5分位居创新能力榜首,而北京、浙江、上海、安徽、江苏分列第二至第六位。
今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到,到2027年,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领跑发展格局,通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和产业应用全国领先,培育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企业,全省规模以上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超1万亿元。
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的《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显示,到2026年,全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3000家,独角兽企业超10家,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20%,推出10个以上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孵化器,形成“场景应用最开放、算力供给最普惠、产业生态最健全、创新创业最便捷”的产业发展环境,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的《北京市关于支持信息软件企业加强人工智能应用服务能力行动方案(2025年)》提出,围绕“人工智能+”战略,用支持通用智能体发展、推动信息软件企业发展行业模型能力、实施信息软件企业智能技改工程等8大举措支持企业发展。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建成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力争全市智能算力规模突破100EFLOPS,形成50个左右具有显著成效的行业开放语料库示范应用成果,建设3—5个大模型创新加速孵化器,建成一批上下游协同的赋能中心和垂直模型训练场。
《中国人工智能区域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人工智能领域的资本流动呈现明显区域集聚特征,2024年北京、上海和浙江三地相关投资总金额达到649.3亿元,吸引了中国人工智能投资近78%的资金,重点投向大模型、多模态系统等前沿领域。
责编:万健祎
校对:杨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