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5月12日新华社报道,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旨在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进一步落实培养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为全球教育领域应对技术变革贡献中国方案。
当前人工智能浪潮风起云涌,但是对于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一直存在模糊之处和争议之声。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尚不完善,面对AI给出的看似“完美”的答案,往往缺乏分辨对错的能力,容易被误导。同时,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思维能力塑造的关键期,如若不加限制,纵容他们在作业和考试中照搬AI答案,会使其养成依赖心理,甚至失去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一味对AI说“不”,或将学生们管成“AI盲”,同样不可取。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潜力不容小觑。在辅助教学方面,它能为教师提供海量备课资料、智能批改作业,大大减轻教学负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AI也能成为个性化学习助手。可以说,合理运用AI,能够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为成长赋能。
此次教育部发布的两份指南,是在充分考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AI技术特性的基础上做出的制度安排。它既正视了AI给教育带来的挑战,也没有因噎废食,搞“一刀切”封杀,而是为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立规矩”“上发条”,确保其沿着正确轨道运行。一方面,明确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并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从源头上杜绝“代劳式”使用行为。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应用、创新能力和信息甄别能力,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数据安全意识和技术伦理认知。同时提出构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
以相关指南的发布为契机,期待学校、教师、家长等各方协同配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合理使用AI,让AI成为教育的有力“助手”,而非学习路上的“绊脚石”。在技术浪潮中,守护好教育的初心,方能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独立思考能力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