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公募宣布拟自购旗下基金。
5月7日,安信基金发布公告,公司将出资不低于2000万元,拟任基金经理及所在投资部门负责人将出资不低于500万元,合计共同出资不低于2500万元认购旗下一只即将发行的混合基金,并承诺至少持有1年以上。
就在前一日,富国基金也宣布,公司及其高级管理人员、拟任基金经理合计共同出资不低于2500万元认购旗下新发基金。
公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5月7日,今年以来共有103家公募机构合计自购达533次,净申购金额达83.2亿元。
从自购基金类型来看,货币型基金成自购主力。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公募机构自购旗下货币型基金次数达136次,净申购金额达48.95亿元,占自购总金额的58.83%。其次是债券型基金,今年以来,公募机构自购旗下债券型基金次数达99次,净申购金额12.06亿元,占自购总金额的14.49%。
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自购金额“旗鼓相当”,年内公募机构自购旗下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次数分别为114次和149次,净申购金额则分别为9.05亿元和8.22亿元,占比分别为10.87%和9.88%。
此外,FOF基金、QDII基金、另类投资基金亦有自购。今年以来净申购金额分别为4.15亿元、0.5亿元、0.27亿元。
数据来源:公募排排网 (截至2025年5月7日)
“2025年货币型基金成为基金公司自购主力,背后存在多重市场逻辑与战略考量,其中宏观政策环境与市场波动加剧是核心驱动因素。”黑崎资本首席战略官陈兴文向记者分析道。
陈兴文进一步指出,2025年初,证监会提出引导基金公司将每年利润的约定比例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4月份后,市场波动性显著增加,基金公司更倾向通过货币型基金这类低波动资产来平衡风险敞口,这种选择既符合政策对稳定市场的要求,又能规避权益类资产短期回调压力,形成“政策合规性”与“风险规避”的双重适配。
与此同时,陈兴文认为,货币型基金成自购主力的更深层次原因,在于资产配置策略的结构性调整。随着债券市场收益率持续下行,传统固收产品吸引力减弱,而货币基金通过买入返售、同业存单等工具仍能维持稳定收益。
总的来看,基金公司“真金白银”自购的行为释放诸多积极的市场信号。排排网财富公募产品运营曾方芳指出,一方面,自购资金直接扩充了基金资产规模,同时自购行为具有较强的市场示范效应,能够有效提振投资者信心,有助于带动更多资金跟投,形成规模扩张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基金公司选择自购时点往往基于专业的市场研判,表明当前估值可能已进入具有吸引力的配置区间。这种“知行合一”的投资行为,既能让公司分享市场长期成长红利,又因其与公司收益直接绑定,将促使投研团队更加专注业绩提升,形成更强的利益驱动机制。
曾方芳进一步表示,基金公司自购通常设置较长的锁定期,这种长期持有承诺不仅有助于有效引导投资者克服短期交易冲动,培养价值投资理念,或还能降低产品申赎波动,为基金经理创造更稳定的运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