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AI技术赋能与版权保护:共建数字内容新生态”闭门交流活动成功举行。来自证券时报、新财富杂志等30余位财经媒体、AI企业及法律界专业人士汇聚一堂,针对AI时代版权保护展开了深度探讨。
本次活动由证券日报社主办,证券日报党总支委员、内审委委员彭春来为本次活动致辞。他首先对参会嘉宾表示了热烈欢迎与诚挚感谢,并回顾了“财经媒体版权保护交流活动”的过往成就,尤其2020年,证券日报、证券时报、中国证券报和上海证券报联合发布的《版权声明》,对维护行业版权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交流活动上,中科紫东太初(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解决方案总监付豪从AI产业视角出发,探讨了版权保护的难题。他梳理了各国针对AIGC版权问题的法律规定,并提出“提示词是否有版权?生成内容怎样确立版权?大模型公司能怎样保护用户的版权?”等关键问题,引发参会者思考。
对于付豪提出的这些问题,上海百谷律师事务所律师高飞指出,版权法仅保护具体的“表达”而非思想,因此单纯AI提示词通常不受版权保护。用户通过提示词仅能设定框架,AI自主填补细节的特性导致难以认定用户独创性表达。但若生成内容符合独创性、可复制性等作品要件,且体现人类通过参数调整、结果筛选等环节投入的独创性劳动,则著作权可归属于操作者。
针对大模型公司如何保护版权,高飞律师建议,技术端要优化算法提升生成内容差异性,降低同质化风险;法律端要通过协议明确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行业层面应建立技术伦理规范体系,推动标准化进程。
中国经济网创新实验室负责人董家朋在发言中也指出,AI工具虽能提升生产效率,但存在版权风险,如素材来源难以确定,字体和音乐使用易引发版权纠纷等。他强调AI技术应结合实际工作场景应用,且在当前技术与法规环境下使用,媒体不能完全依赖AI工具,仍需投入人力进行内容创作与审核。
与会财经媒体代表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共同构建“技术赋能保护、规则明晰可溯、行业协同共治”的版权保护新范式,为AI时代数字内容产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新动力。
校对: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