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克力(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
近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简称“负面清单”)对外公布。在推进“宽准入”的同时,2025年版负面清单坚决守住“管得住”的底线。比如,依据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审批等新业态纳入规范管理。
此举既延续了放管服改革的深化逻辑,又回应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推动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政策要求,在制度层面为创新与安全的平衡提供了关键支撑。如同在低空经济这片新兴蓝海投下一根“定海神针”。
事实上,此次负面清单调整,是我国市场准入制度改革持续深化的必然结果。自我国发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来,历经数次修订,事项数量压减比例近30%。这种“减法”背后是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深刻把握:通过清单之外“非禁即入”的制度设计,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虽以“减法”为主,却也不是没有“加法”。在放宽准入的同时,新版清单增加了对新业态的规范。如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审核(微型除外)纳入负面清单。这一调整看似收紧,实则是对产业发展逻辑的尊重,为低空经济装上“安全阀”,防止因无序发展引发安全风险。
本质上,这一动作是在平衡安全与创新。依据我国《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运营企业需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健全风险评估、应急处置、人员培训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具体看,企业须制定详细的飞行计划,明确禁飞区域和应急迫降方案,并通过实时数据回传接受监管部门监督。这种“事前审批+事中监管+事后追溯”的全链条管理模式,既确保了飞行安全,又为技术创新留下了空间。
在监管手段上,相应的政策设计也体现了“包容审慎”的原则。对于微型无人机,由于其风险较低,未纳入负面清单管理,允许在适飞空域相对自主飞行。而对于中型、大型无人机,则实施严格的适航认证和运营许可。这种分类管理既避免了“一刀切”对创新的抑制,又通过差异化监管守住了安全底线。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其产业链带动效应显著,而政策调整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将逐步显现。以物流领域为例,无人机配送可大幅降低“最后一公里”的成本,并实现24小时全天候服务。这不仅提升了物流效率,还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
更重要的是,低空经济的发展将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例如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研发,需要航空航天、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多领域协同创新,这将加速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
低空经济的发展,也将重塑城市空间利用模式。尤其是在社会治理层面,政策调整将带来的变化更为深刻。例如,深圳已试点在120米以下空域开放无人机配送,在缓解地面交通压力的同时,为超大城市应急处置等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欧美国家,我国采取的“负面清单+分类管理”模式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例如,美国对无人机运营实施严格的FAA(联邦航空管理局)认证,流程复杂且成本高昂。而我国通过负面清单明确准入门槛,同时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配套措施,这种“中央统筹+地方创新”的模式更能激发市场活力。
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政策创新,也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一种新范式。而在国际竞争中,我国低空经济企业已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一些企业的载人无人机已在多个国家开展试点,其技术标准和运营经验正成为全球行业标杆。
政策调整既是对过去改革成果的巩固,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应当说,2025年版负面清单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低空经济进入规范发展新阶段。
在“宽准入”与“严监管”的有机结合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制度创新的现实智慧,更是对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平衡把握。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低空经济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而这种“放得开”与“管得住”的内在统一,正是我们构建开放共享、安全健康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