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生产力局)公布2025年第二季“渣打香港中小企领先营商指数”(“渣打中小企指数”)。调查结果显示,本季综合营商指数较上季轻微上升1.0至43.8,指数与过去数季相若,反映在环球经济前景不明朗下,香港中小企的整体营商信心仍然维持保守。
五大分项指数中,其中三项录得增长,包括“营业状况”、“盈利表现”及“投资意向”。相反,“环球经济”及“招聘意向”分项指数录得跌幅。其中,本季“环球经济”分项指数进一步下跌4.7至24.9,跌至接近2022年第二季度的水平,反映全球贸易阴霾进一步为香港中小企带来挑战。其中,“进出口贸易及批发业”、“制造业”及“专业及商用服务业”的环球经济分项指数录得最大跌幅,跌至几乎接近2021年第一季度的水平。
超九成香港中小企业维持或增加投资
本季综合营商行业指数方面,11个行业中,“金融及保险业”的升幅最高。相反,“信息及通信业”、“地产业”及“住宿及膳食服务业”录得较大的跌幅。
整体投资趋势方面,94%受访香港中小企表示会在本季维持或增加投资,与上季相若。最多香港中小企预期本季维持或增加投资的项目为“线上市场推广”、“与电子商务或数字科技相关的培训”、“信息科技系统”、“研究及开发项目”及“整体员工培训”。
成本项目变化方面,香港中小企预期成本上涨的幅度有所放缓。其中,54%的香港中小企预料本季原材料成本上升,较上季回落三个百分点。至于预料上调员工薪金的香港中小企百分比则下跌七个百分点至20%。另一方面,只有17%香港中小企计划提升货品或服务价格,较上季下跌三个百分点。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首席技术总监张梓昌指出:“随着美国持续对世界各个经济体,尤其中国内地就贸易问题施压,征收对等甚至是更高的关税,政商界均关注美国多变的贸易政策对中国香港经济的影响。虽然对比上一季香港中小企对环球经济的前景和信心更趋审慎,但本季预期成本上涨的香港中小企的百分比却有轻微下降。然而,仍有超过一半的香港中小企预料本季的原材料成本会上升,显示香港中小企对全球经济大环境的信心仍然疲弱。企业期望透过拓展电子商务和数字化措施,以较低成本接触更多客户,从而抵消美国贸易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区高级经济师刘健恒表示:“2025年第二季‘渣打中小企指数’显示,在特朗普于4月宣布关税新政策的冲击前,香港经济仍然保持改善势头。尽管第二季综合营商指数的上升幅度不大且基数相对较低,但却反映出我们的中小企受访者在外部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的情况下仍能应对挑战。更具体地说,‘营业状况’及‘盈利表现’的反弹抵消了‘环球经济’分项指数下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后者亦反映了美国初步加征关税对中国带来的影响。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一些较依赖内需的行业,例如‘零售业’和‘建造业’的表现持续欠佳,这反映了内部需求尚未准备好抵消出口即将出现放缓的情况。以上迹象显示香港中小企需要更多政策的支持,以应付需求增加和现金流的不确定性。”
越来越多香港中小企有出海意向
本次专题调查探讨香港中小企对未来营商环境的部署。面对当前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有近八成(78%)受访香港中小企表示在未来一年会有不同的发展计划以应对当前风险,并以“增加香港本地客源”(47%)及“在营运流程加强人工智能/数字应用”(27%)为主。
如果按行业细分,较多“制造业”的香港中小企将会在未来一年“增加资源发展其他市场”(43%),而“进出口贸易及批发业”的香港中小企则主要会考虑“增加香港本地客源”(33%)。
在开拓新市场方面,近三成(29%)受访香港中小企考虑在未来三年内拓展业务至其他地区,较上季上升七个百分点,反映愈来愈多香港中小企有出海意向。当中,仍然有较多香港中小企考虑拓展至中国内地(14%)或东盟地区(10%),分别较上季上升三个百分点。
张梓昌表示:“面对当前不稳定的贸易环境,香港难免会受影响。最新公布的特区政府数据反映商品出口货值加快,输往多个主要市场的出口,包括中国内地和东盟,均录得升幅。本季香港中小企,尤其制造业,都希望透过在未来一年‘增加资源发展其他市场’以分散经济不景气的风险。这充分反映发展多元化市场和开拓新客源能有效加强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韧性。”
近期,生产力局新成立了“The Cradle出海服务中心”,为香港及内地中小企提供一站式支持及服务,服务范围包括产品出海、技术出海、制造出海、管理出海,应对出海瓶颈,全方位协助企业将业务拓展至更多海外市场。
校对: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