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神农集团(605296)宣布,旗下石林饲料生产基地竣工投产。
据悉,上述项目占地面积约44亩,年设计饲料产能18万吨,是云南省目前最大的预混饲料、教保料生产工厂。对于神农集团而言,项目的投产有利于公司进一步降低区域养殖成本。
投产仪式上,神农集团执行副总裁何昕阳在接受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等采访时,就公司养殖成本控制、产能扩张节奏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回应。何昕阳表示,(规模养殖企业)养猪成本做到10元/公斤,是行业可以看到的空间。但大部分企业单养猪是亏本的,能够在养猪上赚钱一定需要布局全产业链。
谈成本控制:饲料降本与基因改良都很重要
进入2025年,猪价已长期处在14元/公斤至15元/公斤左右,“养猪微利”越来越具象化。对于生猪养殖企业而言,在PSY、料肉比、断奶仔猪成本等生产指标的每一点改善,都将助力挖掘更多降本空间。
“饲料在养殖成本中是最大头,占比60%左右。”何昕阳表示,在降本过程中,公司去年和前年的总出栏成本下降2元多(每公斤),其中饲料(降本)占了1.4元。
在成本控制这一块,神农集团处于行业第一梯队。牧原股份2025年一季报显示,其生猪养殖完全成本已从2024年初的15.8元/公斤,下降到今年3月的12.5元/公斤。而神农集团今年3月的养殖完全成本约12元/公斤。公司曾对外表示,随着生猪出栏量增长、产能利用率和管理效能提升,其养殖完全成本仍有下探空间。
得益于出色的成本控制,神农集团在行业波动中得以保持较好的姿态。4月28日晚间,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55.84亿元,同比增长43.51%;归母净利润为6.87亿元,同比增长271.16%。今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14.72亿元,同比增长35.97%;归母净利润2.29亿元,同比增长6510.85%。
生猪出栏量及销售价格均较上年同期增长、养殖成本大幅下降是公司去年盈利攀升的主要因素。数据显示,2023年,公司生猪养殖完全成本约16.2元/公斤,而2024年则控制在了14元/公斤以内。
何昕阳指出,养殖成本下降的关键,除了原材料采购成本控制外,与种猪基因改良也有很大关系,“公司对种猪基因(改良)的注重高于对营养的注重”。
此前,为提高种猪遗传潜力,神农集团分别于2017年、2021年两次从美国PIC核心种猪群引进PIC曾祖代核心种猪。2024年,神农集团与巨星农牧、PIC合资投建了黔南遗传核心场项目。该项目拥有PIC高性能基因库和最先进的生物育种技术。
何昕阳认为,规模养殖企业的种猪基因改良仍有较大空间。更好的基因可以更好地抵抗非瘟、蓝耳病等。对于养殖企业而言,重大疫病的防控会拉开较大成本差距,“大(养殖)企业要从12元成本进军到11元,需要配种、后备猪、种猪计划等协同;通过硬件设备、成熟应对方案提高生猪存活率;重点是发挥种猪基因优势”。
谈产能扩张:去散化在加速
4月1日,神农集团披露,其全资子公司文山神农猪业将在丘北县投资约7亿元建设生猪产业项目。按照规划,项目将在丘北县腻脚彝族乡2个母猪扩繁场、树皮乡2个母猪扩繁场,配套建设生物安全消洗中心,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生猪养殖合作家庭农场10个以上,预计实现年出栏商品肥猪100万头规模。
4月中旬,神农集团发布定增方案,拟募集2.9亿元资金用于4个项目。其中,“红河弥勒神农畜牧五山乡年出栏24万头优质仔猪扩繁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1.5亿元,拟使用募资1.37亿元。
“我们一直在加速扩产,要在云南、广西、广东等省份扩张产能。因为(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化程度越来越高,绝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在增量。”何昕阳表示,中小散户退出比之前预计得要快,这给了规模养殖企业机会。
一位饲料经销商也向记者透露,近两年,其主要的散养客户在急剧减少。他认为,小规模散养不会消失,但不再是主体,规模化养殖将会成为主流。
何昕阳称,从行业来看,神农集团的资产负债率处于最低水平,公司有充足的现金储备来应对未来两年(即便出现)极端行情,也不会出现大的财务风险。
“上市以来,神农一直依托于团队能力,复制成功模式,实现稳定发展。”何昕阳表示,公司也有信心继续保持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