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秦科技:先进材料龙头多点布局显成果 ,2024年营收净利增速双超20%,高强度研发投入增添高质量发展后劲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秦声2025-04-27 19:13

4月25日,航空航天新材料行业中的创新先锋与领军企业华秦科技(688281)公告2024年年度报告及2025年一季报。2024年,公司实现总营业收入11.39亿元,同比增长24.17%;实现归母净利润4.14亿元,同比增长23.56%。公司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加强成本控制,有效缓解了成本压力;同时加强了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管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326.63%。

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1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6265.6万元。报告期内,公司产品应用领域逐步拓展,跟研试制产品收入占比提高,后续随着产品定型及订单扩大,将对业绩表现形成较大贡献。此外,公司研发投入3080.98万元,同比大增126.15%;虽然影响当期利润表现,但对公司长期高质量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资料显示,华秦科技主要从事特种功能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围绕航天航空产业链、先进新材料产业领域进行持续布局,目前已形成本部特种功能材料产品及服务、华秦航发航天航空零部件智能加工与制造、华秦光声声学超材料及声学仪器、上海瑞华晟航空航天用陶瓷基复合材料、安徽汉正超细晶零部件生产制造五大业务主体,产品矩阵进一步优化,将更好覆盖产业链需求,提升公司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

此外,公司通过华秦工程等子公司,积极拓展高效重防腐材料的生产、销售及施工,进一步丰富产品线,提升市场覆盖面。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31亿元,其中,特种功能材料产品及技术服务实现营收10.23亿元,营收占比达89.88%,同比增长15.27%。新业务板块中,航空航天零部件加工服务和声学超材料相关业务分别实现收入6190.79万元和4427.98万元,同比大幅增长461.84%和143.33%,成为快速发展的新增长点。

在产能建设方面,2024年,公司基本实现沈阳华秦航发航空零部件智能加工与制造项目的投产,进一步增强了公司在航空航天产业链中的竞争力。上海瑞华晟在航空航天用陶瓷基复合材料及其结构件的研发与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项目一期已建设完成,并于2024年年底实现了部分产线的试生产,目前正在开展二期改造和扩建工作,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高端材料领域的领先地位。

在创新研发能力建设上,公司持续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模式,依托国内高等学府、科研院所优势人才资源,坚持系统化、工程化的研发理念,在研产品条线储备丰富。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9122.84万元,同比增长24.1%,研发投入强度8.01%。

其中,本部特种功能材料研发与创新平台,持续开展特种功能涂层及结构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高效重防腐材料、先进热障/热阻材料、电磁屏蔽和导电材料等的研发,并不断推动其向工程应用转化。同时依托南京大学建立声学超材料研发与创新平台,提供振动与声学全链条解决方案,拓展在电力能源、航空航天、工业生产、人居环境、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工程化应用;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共建创新平台推进陶瓷基复合材料在航天航空领域的拓展;与西北工业大学建立超细晶改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创新平台,拓展超细晶零部件在航空航天、“两机”(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精密机床等领域的应用。

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公司累计申请专利362项,获得专利218项,其中发明专利116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3项,商标74项。专利布局广泛,涵盖隐身材料、伪装材料、防护材料等多个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高强度研发投入不仅有效推动公司业绩增长,也为全体股东带来持续回报。2024年度,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5.2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红利1.01亿元(含税)。加上2024年前三季度已分配的现金红利,全年现金分红总额达1.25亿元,占2024年合并报表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30.20%。此外,公司拟以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的方式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4股,转增后总股本从1.95亿股增至2.73亿股。(秦声)

校对:杨舒欣

责任编辑: 杨国强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