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额小幅回升至470亿美元!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步入转型下半场?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张淑贤2025-04-23 21:11

私募股权市场步入转型的后半场?

4月23日,贝恩公司发布的《2025年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报告》(以下称“报告”)显示,在超大额投资交易(单笔超10亿美元)数量增长的推动下,2024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交易额较上年小幅回升7%,达到470亿美元。此前,中国私募股权投资交易额已连续两年下滑。

“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已步入转型的下半场。”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私募基金业务主席周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领先的私募股权机构过去几年已对自己的打法和赛场做了一定的调整,从此前专注投早、投小等成长型的交易,逐步向控股型投资转型,且不断寻找跨境投资和平台型并购的交易机会。”在周浩看来,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未来有望呈现企稳回升的态势。

控制型交易额创历史新高

报告显示,从数量上看,成长型投资继续主导中国投资市场,但控制型交易的平均交易额大幅增长,占投资交易总额的比重达到29%,创下历史新高。

周浩表示,私募股权基金从传统成长型投资向控股型投资的战略转向,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私募股权基金持有公司数量增多,带来了更多控股型投资机会;创始人更注重专业管理和业务规模,因此对控股型投资持更开放的态度等。“这一转向是否会延续,将是未来值得关注的重要趋势”。

从投资活跃度来看,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的投资策略大不相同。美元基金多数为控股型并购,更倾向于医疗、服务、零售等传统赛道。人民币基金则在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国家战略性产业领域投资活跃,也即是多数为早期投资的成长型投资。

贝恩公司全球副合伙人陈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控股型交易对私募股权基金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像之前早期成长型投资,借助市场的增长实现增值,而更多是对于行业以及公司的判断,从投后赋能方面获得回报”。

跨境和平台型投资也在探索

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兼并收购业务主席郑思远表示,“除从成长型投资转向控股型投资外,私募股权基金也在探索跨境和平台型投资”。

报告显示,2024年,国内私募股权基金的跨境投资交易出现强劲反弹,并辅之战略投资视角。比如,利用对于中国市场的深度理解和本地资源网络,助力全球企业在中国业务的快速增长,或是利用中国特有的供应链优势和研发能力,加快产品开发和进入新市场步伐,抑或是与现有被投资产组合,从产业共赢的角度最大化释放被投企业的产业链协作。

平台型并购方面,陈捷表示,以一个成规模的投资标的作为平台,持续在市场上进行中小型收购并整合业务运营,“这类平台型交易越来越多地在中国市场看到,尤其是企业服务类等细分赛道”。在陈捷看来,如何持续找到估值合理或者价值被低估的标的,同时在收购以后系统性地快速进行运营整合,实现协同效应,均考验私募股权基金的能力。

贝恩公司认为,随着小额收购需求加速释放、激烈竞争行业加速整合以及鼓励性政策陆续出台,平台型收购也呈现出更高的回报率。

募资逐步向头部基金集中

报告显示,2024年,私募股权基金的募资额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且募资越来越集中在头部股权基金,仅前25%的头部基金能够真正融到资金。前十大私募股权基金公司的募资额占比,已从2020年的约30%跃升至2024年的约70%。

贝恩公司表示,募资向头部基金集中主要原因包括:在当前宏观环境下,LP对资产配置持更谨慎态度;与领先基金相比,“退出难”使得落后基金的业绩承压更为明显;大型基金拥有出色的历史表现和运营专长,因此更具募资吸引力。

“私募股权基金募资面临的挑战非常大,下一个募资窗口未必能在今年开启,可能要到2026年—2029年才能形成。”周浩表示。

在宏观环境不确定的背景下,周浩建议私募股权机构协助被投企业评估风险、制定灵活的战略计划。此外,对于新的投资交易,私募股权机构在尽调过程中也应评估宏观因素该对标的企业的影响。

校对:王锦程

责任编辑: 高蕊琦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