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落空债市反应平淡,机构押注流动性持续宽松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孙翔峰2025-04-22 23:35

近日央行公布的两个期限品种LPR较上月均维持不变,债券市场期待的“降息”落了空。不过,债市对此反应平淡,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虽然小幅上行,但是仍然维持在1.65%左右。

“我认为政策层暂时按兵不动不会对市场带来过多影响。因为从中期角度来看,大多数机构对于货币宽松的预期仍然较高,普遍认为二季度降准降息是大概率的事情。”上海一资管机构的债券交易人员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这些预期足够支撑利率维持低位。

机构人士在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当前降息、降准的概率明显上升,流动性将边际改善,叠加风险偏好回落,债市预计短期震荡,中长期将延续偏强走势。

“降息”预期短暂落空

4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5年4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1%,5年期以上LPR为3.6%,两个期限品种LPR较上月均维持不变。

虽然没有“降息”让一些交易人员感到失望,但是多数分析认为,短期不“降息”也在预期之内。

中证鹏元研发部高级研究员李席丰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4月以来央行7天期逆回购利率保持不变,LPR的定价基础没有变化。一季度经济取得良好开局,叠加股市修复较强、流动性缺口较小,4月调降LPR的必要性下降。此外当前银行净息差、企业和个人的贷款利率都处于历史低位,银行缺乏进一步下调LPR的动力。”

国金资管固收团队也向券商中国记者分享了类似的观点。该团队认为,目前仍需时间观察美国所谓“对等关税”等外围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当前或并非降息合意时点。另外,去年四季度银行净息差环比收窄至1.52%,降息或需等待银行负债端成本下降。

“4月以来央行7天期逆回购利率保持不变。这意味着本月LPR报价的定价基础未发生变化,已在很大程度上预示4月LPR报价会保持不动。”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也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当前银行净息差处于历史低位,报价行主动下调LPR报价加点的动力不足。总体上看,LPR报价连续6个月按兵不动,背后是过去两个季度GDP增速都达到5.4%,走势偏强。由此,尽管今年货币政策基调由稳健转为适度宽松,但下调LPR报价的迫切性不强。

货币宽松预期不改

虽然短期降息、降准都没有落地,但是机构人士对于货币宽松的预期仍然没有改变,普遍认为二季度内会迎来较大力度的降准降息。

国金资管固收团队分析,5月或为债市阶段性供给高峰,降准可配合银行降低成本,因此二季度前半段降准大概率落地,幅度或为常规的25BP—50BP。降息方面,美国所谓“对等关税”的影响或逐步显现在4—5月数据上,且新一轮存款利率调降已开启,6月或是降息的合理时点,中性判断幅度在15BP—20BP。

“宏观政策托举力度有望进一步增加,出台节奏也将加快,叠加政府债发行提速,二季度有望迎来降准降息。”李席丰分析,降准可能早于降息落地,预计降准在4月下旬或者5月落地的概率较大,幅度在50BP左右,释放万亿资金以弥补资金缺口;降息可能在5月至7月间落地,幅度在20BP—30BP,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

王青也表示,二季度“择机降准降息”时机已经成熟,不排除提前到4月的可能。预计本次降息幅度可能达到30个基点,降幅与去年全年相当。

“这意味着下一步有力度的政策性降息将带动LPR报价下行,进而引导企业和居民贷款利率下调,较大幅度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这是当前促消费、扩投资,大力提振内需,对冲潜在外需放缓,切实增强宏观经济韧性的有效措施之一。这也意味着今年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全面启动。”王青说。

债市仍然看高一线

由于宽松预期十足,当前机构对于债市普遍感到乐观。

“我们了解的情况看,大多数机构认为债市还有比较好的机会。特别是今年债市开局不利,4月的上涨又太快太猛,很多机构全年收益并不好看,一些机构也在等待机会加仓。”前述债券交易人员表示,“货币宽松会给很多后入场资金提供底气。”

李席丰也对记者表示,“后续降准降息落地后,资金面将转向均衡偏松,利率曲线可能陡峭化,长债利率下行空间进一步打开。如果宽松幅度不及预期,止盈资金增多,债市可能小幅调整。”

国金资管固收团队也持有乐观态度。该团队表示,当前资金价格仍制约利率下行,目前银行间杠杆率位于历史较低位,降准或降息落地后资金有望转暖,进而带动配置力量回归,推动利率维持偏强运行,若降准降息幅度超预期,长端利率或有向下突破1月前低的可能。

不过,也有一些更加谨慎的观点。“当前债市已在较大程度上透支了未来的货币宽松预期。”王青坦言,“这就意味着即使二季度货币降息降准落地,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走低的空间也不大。事实上,这也符合监管层遏制长期收益率过低可能给一些金融机构带来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的政策取向。”

校对:王蔚

责任编辑: 高蕊琦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