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鸟、顺丰、京东、美团入局!无人配送车商用时代加速到来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康殷2025-04-15 15:19

中国快递业再迎里程碑。截至4月11日,今年全国快递业务量突破500亿件,较去年提前18天,消费市场韧性与经济活力尽显。

在这背后,一场“无人革命”正悄然重塑物流行业。

从乡村坑洼小路到城市楼宇巷陌,无人配送车的商用时代正在加速到来。菜鸟、顺丰等巨头竞速布局,九识智能、新石器等创新企业也强势入局。然而,路权、用户信任与场景碎片化等阻碍,仍是横亘在“最后一公里”前的现实关卡。

当无人车从“尝鲜”变为“刚需”,或将彻底改写中国物流的基因。

众多企业入局提速

今年以来,一系列促消费政策落地显效,消费市场总体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带动了快递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增。

作为农产品上行的重要渠道,邮政、快递企业因地制宜完善县、乡、村三级寄递物流网络节点建设,打出快递进村的“组合拳”。近日,一名湖南网友拍摄到了无人车在乡村道路上运行的画面。其实,这辆无人车由湖南当地的一家县域快递共配中心运营,有效解决了乡村快递配送成本高的问题。

菜鸟方面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此前通过布局AI+物流,面向县域快递共配中心推出了“自动化分拣+无人车”解决方案,提升县域快递分拣和配送的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针对乡村路况复杂的情况,菜鸟研发的车辆和自动驾驶系统能够较好地适应乡村场景。

除了乡镇场景,更多快递企业在城市布局。

最新年报显示,顺丰速运在全国范围内已投入超800台无人车,重点投放于苏州、杭州等电商消费旺盛的城市。顺丰速运无人车可完成封闭园区内最后一公里配送、楼宇最后100米配送、网点至下级站点最后三公里配送,以及分拨中心到网点的线路运输。

除快递企业自研产品外,更多创新企业投入到无人配送车的产业中。

据悉,九识智能拥有可成熟规模化商业应用的L4级自动驾驶全栈自研技术。目前超千台九识智能无人城配车,已经在过百个城市中投入运营,累计送单量超过1亿单。今年初宣布获得10亿元融资的新石器,到2024年年底已落地超2000台无人配送车,计划今年全国部署超过1万台。

此外,京东、美团、毫末智行等企业的无人配送车产品也已商用上路。

无人配送车在技术能力、成本经济、商业价值方面已经满足商业化要求。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王春娟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传感器、芯片、激光雷达等硬件是无人配送车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可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无人配送车的生产成本可以进一步降低。

商用场景加速落地

商业价值上,无人配送车切中行业痛点,解决最后1至5公里的货件运输和配送。

根据招商证券测算,如果以全国快递物流网点数量为基础,无人配送车的市场空间大约为4680亿元;如果以全国小区数量为基础,无人配送车的市场空间大约在5460亿元到7280亿元之间,市场空间巨大。

目前无人车的发展是随着市场的发展而来。菜鸟无人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能观察到两大场景有较强的无人车需求,一个是县乡的共配体系,另一个正在发展的场景是城市配送场景。

在县乡的共配体系,很多区域都在进行类似的整合,多品牌的经济型快递在县域乡镇被整合进入一个共同配送体系。整合之后,整体单量提升,便于使用自动化设备进行分拣,提升效率,再结合无人车配送到末端的代收点。

无人车在这种场景下使用具备两个优势,一个是对共配体系的经营者来说,无人车可以降低配送成本。“以我们在浙江瓶窑镇一名客户的经历来看,他使用了30多台无人车,运输成本降低约为30%,三年可以实现回本。”前述菜鸟无人车负责人表示。

另一个优势是对于末端代收点的管理和劳动者来说,降低了包裹上架的压力。因为以往用厢式货车运输的时候,通常一批次会送达一千到两千个包裹,代收点要逐一扫描上架方便消费者前来领取,上架压力非常大。

前述负责人介绍,使用无人车之后,单车次包裹在500个左右,进行多频次的配送,降低末端代收点集中上架的压力。“我们认为,尤其是在乡镇场景,以往由于距离远,导致配送成本高昂。但乡镇场景和城市场景相比,不用爬楼,只要送达门口。随着无人车新车型的上市,通过高载重量,新的形态,下一阶段有可能会实现在乡村的送村入户,彻底改善目前的乡村配送难题。”

在城市配送场景,零售场景的运输费用一直居高不下。零售连锁行业包含正在兴起的零食店、便利店、药店等,通常的模式是在城市有一个大仓,由门店自主选择进货补货。菜鸟与合肥一家零售商开展了合作,该品牌在整个合肥区域有超过400家门店。

从试运营来看,一方面是对仓配运营体系来说,运输费的节降效果很明显,至少降本10%;另一方面同样是对于门店运营者来说,以往总部出于成本考虑要求门店的补货订货量至少要达到300件,压货更多、资金投入更大,到货后卸货压力很大。尤其是该类场景中门店的运营者通常都是女性,卸货问题会困扰门店。使用无人车之后,可以小量多批次订货,资金成本更低,卸货压力也降低了。

“前期的试点中,并没有强制要求门店选择无人车送货,但使用过无人车之后,所有的门店在后续使用中均自主选择无人车配送。”前述负责人介绍。

除了物流配送外,无人车更多的商业价值也待发掘。王春娟举例,无人车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配送服务,如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配送等。又如,利用无人配送车的车身和配送箱等空间进行广告推广,为广告主提供3新的营销渠道。

“针对偏远地区、恶劣天气等特殊场景下的配送需求,企业可以开发专门的无人配送车解决方案。并将无人配送车纳入智能交通系统,实现与公共交通、步行等出行方式的无缝衔接和协同优化。”王春娟表示。

全面推广仍有挑战

企业持续投入外,近年来,政府在无人配送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推动无人配送行业的发展。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组建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旨在发展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相结合的物流新模式。

根据国家邮政局数据,截至2024年快递物流无人车规模化应用已累计超过6000台,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的用户交付了上亿件订单,全行业日均配送量显著增加。标志着无人配送车开始从“试点示范”,正式向“规模应用”阶段迈进。

不过,无人配送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包括路权的获得,客户和用户使用习惯的培养。应用场景上,当前条件下无人配送车可以完成从网点到小区的配送任务,但从小区到家,还存在大量非标准化情境,仍需进一步梳理和完善。

据了解,当前各地都处于试点阶段,路权政策尚不明朗,大部分无人配送车仅限小范围道路运行。无人配送车是否能够获得广泛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路权,将会极大地影响其使用的范围。

经过多年发展,路权问题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目前新石器物流无人车已经陆续拿到北上广苏、杭州、无锡、成都等90多个城市的路权;九识智能在100多个市县、菜鸟在30多个片区取得路权,是前几年获批路权总数的三倍多。

另外在使用习惯的培养上,部分客户担心无人车配送的安全性问题,包括车辆碰撞、货物丢失或损坏等,担心无人车配送过程中会泄露个人隐私信息,以及无人车配送的服务质量无法与人工配送相媲美。

对此,王春娟建议,通过媒体宣传、现场演示等方式,向消费者和物流企业客户展示无人车配送的安全性能和技术优势。通过智能调度系统优化配送路线和配送时间,提高配送准确性和及时性。

“还要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及时响应客户反馈和投诉。在特定区域和特定场景下,开展无人车配送的试点示范项目,逐步积累经验和口碑,提高消费者和物流企业客户对无人车配送的接受度。”王春娟表示。

“我们判断随着技术迭代、政策的规范,尤其制造成本的降低,当无人车的投入回报周期从现在的3年缩短到1到2年,会吸引更多的客户开始使用无人车配送。”菜鸟前述负责人表示。

校对:‍‍赵燕

责任编辑: 梁秋燕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