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狂飙突进的十年里,云知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知声”)曾是最早一批闯入智能语音赛道的元老级玩家。
2012年,当大多数企业还在探索AI的商业化路径时,这支由语音识别专家黄伟带领的团队,已凭借技术优势拿下了家电巨头的订单。
然而十二年过去,当AI大模型掀起新一轮产业革命时,这家老牌AI企业却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怪圈——2024年营收突破9亿元的同时,亏损也扩大至4.5亿元。
3月30日,云知声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中金公司和海通国际为联席保荐人。此时距离其首次冲刺科创板“AI语音第一股”已过去三年半。在此期间,AI行业的竞争格局早已天翻地覆。
面对强敌环伺的市场环境,云知声选择以“智慧生活+智慧医疗”双轮驱动讲述新故事,但其核心业务毛利率持续下滑、应收账款周转天数高达283天的财务表现,仍为这次IPO蒙上阴影。
十年长跑冲击上市
云知声成立于2012年,由黄伟、梁家恩、康恒等几位在语音识别、人工智能领域有着深厚技术背景的专业人士创立。
创立之初,云知声就将目光瞄准了智能语音技术领域,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打破当时国外技术在该领域的垄断局面。
彼时,智能语音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定行业,如呼叫中心、智能客服等,市场规模相对较小。
凭借着核心团队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技术积累,云知声迅速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语音识别产品和解决方案,逐渐在市场中崭露头角。
而后,随着物联网、智能家居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崛起,云知声开始将业务重点拓展至物联网人工智能领域。
2016年,云知声与格力合作,进军智能家居领域;同年,与北京协和医院合作,推出语音电子病历解决方案,正式开启智慧医疗布局,公司客户群体也从企业级用户延伸至消费级市场和医疗行业。
在技术研发上,云知声不断加大投入。2016年,公司开始开发Atlas人工智能基础设施。2018年,云知声推出边缘对话式人工智能芯片Unione系列,形成了“云端芯”一体化的业务模式。
2020年11月,云知声向上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刺科创板“AI语音第一股”。然而,2021年2月,云知声撤回上市申请。
对于撤回原因,云知声解释称,公司预期科创板上市申请的批准程序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决定重新将时间及资源重点放在并优先用于业务及技术发展,旨在于业务状况更成熟及市况合适的较后阶段申请IPO。
首次冲刺资本市场受挫,并未阻挡云知声的上市步伐。2023年7月,云知声启动港股IPO,先后于2023年6月、2024年3月两次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但均未成功。
但以上折戟经历并未劝退云知声,它又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增收不增利
从财务数据来看,云知声近年来营收整体呈增长态势。
2022-2024年,云知声收入分别为6亿元、7.27亿元、9.3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3%,毛利也相应增长,分别为2.39亿元、2.95亿元、3.64亿元。
在智慧生活领域,云知声的业务覆盖智能家居、智能车载、智慧交通等多个场景。
其中,在智能家居方面,云知声与格力、美的、长虹、海尔等众多知名家电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其提供语音交互解决方案。
在智能车载领域,云知声的技术应用于吉利等汽车品牌。在智慧交通领域,云知声的解决方案已落地深圳地铁20号线等重点项目,为乘客提供智能语音购票、查询等服务。
2022-2024年,云知声智慧生活业务收入分别为4.9亿元、5.8亿元、7.4亿元,占比分别为81.0%、79.6%、78.8%。
智慧医疗是云知声的另一重要业务板块。云知声为医疗机构提供语音电子病历、智能导诊、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等一系列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目前,其医疗场景已覆盖近500家医院,客户包括北京协和医院等知名医疗机构。
2022-2024年,云知声医疗业务收入分别为1.1亿元、1.5亿元、2.0亿元,占比分别为18.9%、20.4%、21.2%,收入占比逐年提升。
不过,记者注意到,云知声所在行业竞争较为激烈。以智慧医疗为例,科大讯飞的子公司讯飞医疗科技已在港交所上市,2024年年报显示,全年收入7.34亿元,同比增长32.0%;毛利率55.1%;净亏损1.33亿元,同比收窄8.45%。
在市场份额方面,按2024年收入划分,云知声是国内生活AI解决方案市场的第三大服务商,市占率为5.8%。同时,公司是国内医疗服务及治疗AI市场的第四大服务商,市占率为2.3%。但与科大讯飞等头部企业相比,云知声在市场份额上仍有较大差距。
三年累亏12亿
值得关注的是,在营收增长的背后,云知声却始终未能摆脱亏损的困境。
2022-2024年,公司净亏损分别为3.75亿元、3.76亿元、4.54亿元,累计亏损超12亿元。经调整后净亏损虽从2022年的1.83亿元收窄至2024年的1.68亿元,但亏损率仍高达17.9%。
连续多年高额的研发投入是云知声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2022-2024年,公司研发支出分别为2.87亿元、2.86亿元、3.7亿元,占营收比重维持在30%-40%区间。
在技术研发上,云知声的投入涵盖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大模型等多个领域。2023年推出的山海大模型,参数规模达600亿,在MedBench评测中斩获82.2分的佳绩。
但大模型商业化进展依旧缓慢,截至2023年底,大模型相关收入仅1670万元,占当年总营收的比例约2.3%。
与此同时,云知声的销售及营销开支也在逐年增长。2022-2024年,该部分支出分别为4608万元、5881万元、7070万元。
此外,云知声的现金流状况亦不容乐观。2022-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分别为1.66亿元、2.84亿元、3.19亿元,主要因应收账款持续攀升。
“2024年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达到283天,折射出对下游议价能力的不足。”有财务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该公司的客户主要包括物联及医疗服务行业中AI解决方案的终端用户及系统集成商,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虽从2022年的30.8%降至2024年的26.7%,但受到地产下行影响,最大客户世茂集团的回款周期仍对资金链构成压力。
此次三度闯关,云知声在招股书中特别强调“将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但资本市场是否愿意为仍需持续输血的老牌AI企业买单,仍是未知数。
前述受访者对记者表示,“AI企业需要重新审视技术投入与商业落地的平衡。当前资本市场更关注企业的自我造血能力,单纯的技术指标已难获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