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杨庆婉
当下,多家头部券商均将“国际化”视为建设一流投行的题中应有之义,纷纷增资境外子公司,并加快招兵买马,开拓除中国香港以外的东南亚等市场。
根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当前头部券商布局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市场,主要实行“三步走”,即获取资格、大笔增资和招揽人才。
境外业务毛利几何?
2024年年报显示,多家头部券商的境外净利润均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华泰国际去年实现净利润66.63亿元,增幅高达258.52%,在目前披露业绩的中资券商中最高。同时,中信国际、国泰君安国际、招证国际的同比增幅均超100%,广发控股香港则实现扭亏为盈。
从对营收的贡献占比来看,中金公司的境外业务收入贡献度最高。中金国际对母公司的营收贡献占比超过40%,即便以另一口径统计,这一数值也达到了24.88%。
伴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中资企业出海的浪潮,投行在海外市场毛利非常可观。根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以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为例,两者披露的境外业务营业收入分别为109.48亿元、53.08亿元,毛利率都超过了59%,远高于境内业务。广发控股香港更为突出,该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9.76亿元,净利润7.36亿元,粗略测算毛利率至少超过75%。
不过,目前尚不能断言境外业务的毛利率全面超过境内业务,因为不同券商之间存在较大差别。一方面,不同券商的境外业务所处发展阶段不同,有的还在加大投入、等待产出,有的则较早布局结出了成果。另一方面,这也与境外业务结构相关,衍生品等投资业务的浮盈浮亏波动较大,而以经纪业务为主的券商投入较大、收效较慢,投行业务则人力成本较高,因此这些业务对毛利率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此外,由于披露口径不同,境外业务的中后台成本可能由境内母公司所承担或分摊。
以银河证券为例,该公司境外业务营收为21.73亿元,毛利率为13.22%,并未超过境内业务的毛利率。但该公司国际市场的开拓速度很快,海外业务有望成为未来的增长点。
加快海外布局建设一流投行
近年来,证监会提出加快建设一流投行,海外拓展也成为了“一流投行”指标之一。多家券商高管均在年报中重申,构建国际化战略发展目标,加快布局海外市场。
中信建投董事长刘成表示:“加快补上国际化短板,将国际业务布局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既要有业务的增长,又要实现风险可控,真正实现国际化的安全发展。”
招商证券董事长霍达在年报中提及,加快开拓国际化业务,明确新五年战略期“集约化、数智化、科技型、国际化”的发展新路径。
不同于以往年份,头部券商的国际化布局已不再局限于香港市场,而是立足香港,辐射亚洲,放眼世界。
从业务发展战略看,几家有代表性的头部券商目前已告别了“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逐渐从重资本获取利差和投资收益的模式中,探索出自身发展特色,在香港股债融资市场、全球跨境并购方面达成了不容小觑的实力。
比如中金国际,该公司走“精兵强将”的投行路线,稳抓香港IPO等股权融资的市场份额,在跨境并购方面能力突出。2024年,中金公司在中资企业全球股本融资、中资企业全球IPO融资、中资券商中资企业境外债承销等方面均排名第一。据Dealogic数据,2024年,中金公司完成跨境及境外并购交易14宗,涉及交易总额约187.98亿美元。
华泰国际走的则是科技驱动型路线,对接境内外全业务链。该公司的全球交易平台正式投产,连接香港、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为客户提供股票、债券、基金、结构化产品和金融衍生品等全方位的金融资产交易服务,港股IPO的保荐数量位居第三。
“三步走”抢占海外市场
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头部券商抢占海外市场的策略,是既要申请牌照或资格,又要招揽和培养国际化人才,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三步走”:
一是申请新市场的业务牌照或资格,或通过收购的方式扩大业务覆盖面。比如,华泰证券获得了日本东京专业债券市场(TOKYO PRO-BOND Market)的承销资格,后续计划开展日本专业债券市场的发行和承销业务。银河证券通过联昌并购项目,将国际业务网络从中国香港延伸覆盖至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韩国等地,全方位进入东南亚市场,成为在亚洲地区网络最广的中资券商。
二是加大对国际子公司的投入,大手笔增资。头部券商纷纷对国际子公司进行增资,除了中信证券大举增资中信国际65亿元,广发证券去年也两度增资广发控股香港,2025年1月又增资了21.37亿港元,后者的实缴资本已增至103.37亿港元。
三是招兵买马,组建和培养国际化的人才队伍。比如,中信国际去年的员工人数达到2113人,较前一年增加了231人,其中不少就来自国际知名投行。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国内企业业务向海外的拓展,我国券商的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且空间较大,未来有望成为头部投行业务增长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