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期市场风格切换,红利类资产近期重新进入投资者的视野。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截至3月28日,红利基金整体收益明显回暖,近九成相关基金月内录得正收益。开年以来,市场已有十余只红利基金陆续发行,部分基金采取量化策略,力争在传统红利收益的基础上实现超额收益。此外,港股高股息资产进一步丰富了红利投资标的的选择。随着红利资产投资范围不断拓展,投资策略也日趋多元化。
业内人士认为,从长期投资价值看,红利资产兼具稳健性与持续收益能力,成为穿越市场周期的可靠选择。在当前市场震荡背景下,红利资产或能发挥其低波动、高股息、稳现金流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市场风格切换,红利资产重获关注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截至3月28日,中证红利指数近一个月收涨2.35%,远超沪深300指数的0.65%。红利资产再度回归投资者视线。
从相关基金的收益情况来看,截至3月28日,近一个月,红利基金的收益中位数为1.5%,有近九成红利基金录得正收益。其中,表现较好的红利基金包括农银红利甄选A,月内收涨5.3%,富国红利精选月内收涨5.14%,信澳红利回报月内收涨3.99%,中欧红利优享月内收涨3.94%。
从持仓情况看,相关基金的持仓包括公用事业、金融、日常消费、可选消费等等。以农银红利甄选为例,该基金截至去年末重仓的新天然气、长江电力、川投能源等能源股均于近一个月录得正收益。
被动指数基金方面,红利ETF的业绩也有明显转暖。以市场上最具代表性的华泰柏瑞红利ETF为例,截至3月28日,该基金月内收涨2.39%。华泰柏瑞红利ETF的重仓股以能源、工业和可选消费股为主,重仓的中远海控、海澜之家、山煤国际、潞安环能等均在月内实现正收益。
在此前的季报中,华泰柏瑞红利ETF基金经理柳军和李茜曾分析称,展望一季度,短期来看,市场表现或将分化,可能更多呈现震荡行情,红利策略或体现出防御性。中期看,在新一轮财政发力的周期下,红利策略在基建等稳增长相关板块暴露较高,有望再次成为攻守兼备的标的的重要抓手。
红利基金可投资范围不断拓宽
春节前后,DeepSeek的横空出世,开启了A股科技股的投资热潮,但红利基金的发行并未停下脚步。
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开年以来已有14只红利基金相继发售,既包括被动指数型产品融通中证诚通央企红利ETF、太平中证红利指数、招商中证全指红利质量ETF、兴业中证红利指数等,也包括主动权益基金兴证资管国企红利优选、华泰柏瑞红利精选、光大红利量化选股、中欧红利智选等。
从主动基金的投资方法论来看,越来越多红利基金采用了个性化的量化策略,在传统的红利基金获利基础上争取超额收益。
中欧基金分析称,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成熟期,以及新“国九条”的政策引导,符合红利投资标准的上市公司逐年增加,未来红利投资的可选范围越来越大。而红利未来的收益主要来源于两部分,天生红利和市场化红利。
具体而言,天生红利集中在银行、交通运输、煤炭等传统红利行业,比较透明,更需要关注盈利变化;而市场化红利则是不断涌现的,具有差异化特征,适合通过量化的方式进行选股,单独建模有助于力争更多的超额收益。
此外,港股的高股息也持续为红利基金所关注。中欧基金认为,港股静态股息率显著高于中证红利,通过对A股公司进行港股替代,可以在充分利用增厚股息的同时,力争降低流动性风险。
红利资产仍是穿越周期的“压舱石”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高股息资产正在重获投资者青睐。
在中欧基金的基金经理张学明看来,红利类资产总体呈现出高夏普比率的特点。首先,从波动率税的角度,红利的波动率相对较低,产生的波动率税较少。
其次,红利资产的收益来源较为稳定,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股息,近几年红利股票的股息率不断走高,每年通过投资红利可以获得可观的确定性收益;另一部分则来自红利类公司股价波动。这类公司普遍经营成熟、现金流稳健,股价会随着市场逐步上涨。
张学明强调,截至2024年末,过去十年,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累计涨幅为150.71%,同期沪深300全收益指数为41.73%。从实证数据上看,红利策略长期超额收益显著。
富国基金则认为,红利资产在震荡市中的表现,主要源自三重逻辑:稳定且充裕的现金流、较强的持续盈利能力对企业业绩形成支撑,显著的低估值属性形成较厚的安全垫,以股息率为代表的分红能力形成除股价上涨之外的第二道收益来源。综合来说,红利资产属于一类可攻可守、攻守兼备的投资方向。近期,市场在经过一轮快速上涨后进入盘整阶段,而一部分在前期获利了结的资金想要“避风”,红利资产自然成了好的选择。
此外,煤炭、银行、公用事业等传统行业,看似想象空间不大,却坐拥稳定的现金流;近年来,科技互联网企业也陆续加入分红大军,打破了大家对科技公司的刻板印象。
不仅如此,从自上而下的制度设定来看,提升企业的分红能力和水平亦是大势所趋,央国企在此浪潮中的带头作用不容忽视。2023年1月,央企主要经营指标经过调整,将ROE新增为衡量利润水平的指标之一,更进一步地考察央企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的能力。长期来看,红利资产依然是有望穿越周期的资产配置“压舱石”。
排版:刘珺宇
校对:李凌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