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市银行陆续发布2024年年报。已披露的年报显示,信用卡业务呈现显著收缩态势,流通卡量、消费交易总额与业务收入同步缩减,资产质量承压明显。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行消费贷业务增长强劲。年报显示,多家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较上年末有所增长。
根据已经公开披露的上市银行年报数据,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普遍收缩,发卡量、交易额显著下降,不良贷款率同步攀升。
从两家国有大行情况来看,截至2024年末,建设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较上年末减少300万张至1.29亿张,总消费交易额同比下滑4.4%至2.8万亿元;工商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同比减少1.96%至1.50亿张,消费交易额同比减少4.9%至2.13万亿元。
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业务同样承压明显。招商银行信用卡流通卡量与流通户数分别为9685.9万张和6944.09万户,较2023年末分别减少25.91万张和29.95万户,全年信用卡消费交易额同比下降3.62%至4.42万亿元。平安银行信用卡流通户数同比减少12.92%至4692.61万户,全年消费金额同比下滑16.57%至2.32万亿元。
与此同时,资产质量压力进一步凸显。截至2024年末,建设银行信用卡不良率升至2.22%,较上年末上升0.56个百分点。截至2024年末,交通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规模同比增加32.05亿元,信用卡不良贷款率同比上升0.42个百分点。招商银行信用卡新生成不良贷款393.75亿元,同比增加6.65亿元。
上海冠苕信息咨询中心创始人周毅钦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多重因素导致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呈现持续缩减态势。一是竞争非常激烈,信用卡面临互联网消费贷的分流挑战;二是信用卡自身业务模式较为单一,产品创新不足,缺乏差异化的竞争力;三是银行自身也有一定的业务收缩。传统信用卡风控依赖央行征信等静态数据,风险识别相对滞后。近年来贷后管理压力增大,资产质量下滑,因此也不得不收缩业务规模。
面对挑战,银行业加速业务结构优化。为实现降本增效,多家银行调整信用卡经营机构布局。今年以来,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等银行的部分信用卡分支机构获批终止营业。此外,信用卡回馈活动、权益也逐渐被取消或降低。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表示,我国信用卡业务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型阵痛期。面对市场饱和、收入增长乏力以及监管趋严的多重挑战,商业银行亟待重构运营模式。
谈及银行信用卡业务未来的发展,周毅钦建议从场景、体验和风控三方面着手:一是做好场景导入,商业银行可以结合消费新趋势,打造细分场景信用卡产品,加强与线下商户的深度合作,嵌入于各种大额、高频消费场景,提升用户活跃度;二是做好优化体验,进一步优化信用卡的申请、审批及额度管理流程,提高用户体验,特别是商业银行的手机App内信用卡功能;三是强化风控能力,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AI学习等金融新科技,动态监测用户信用风险,优化授信策略。加强贷后管理,精准识别潜在不良贷款。
与信用卡业务下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消费贷业务的快速增长。根据上市银行披露的年报数据,消费贷业务或已成为零售业务新的增长点。数据显示,2024年建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5278.95亿元,增长25.21%。2024年交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较上年末增加1568.37亿元,增长90.44%。招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961.6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1.38%。
业内人士认为,与信用卡业务相比,消费贷业务运营成本和客群维护成本更低,在银行净息差承压背景下,消费贷的放贷对银行收入贡献更为直接。银行加大消费贷发展力度,既响应了政策号召,也可进一步挖掘零售业务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