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3月30日上观新闻报道,最近,上海一条人行道因为“窄”登上热搜。在徐汇区黄石路龙南五村北门处,有一段人行道最窄处仅10厘米左右,居民称“只有猫能走”,而行人只能走非机动车道,遇上非机动车道也被临时停放的车辆占据时,行人被迫走上机动车道,十分危险。
人行道是城市道路重要组成部分,人车分流才能安全、有序。但现实中常见到人行道狭窄或与非机动车道混用——在一些大城市,由于土地资源紧张,城市空间被过度开发,人行道往往成为被挤压的对象;一些新建小区、商业设施在规划建设时未能充分考虑行人需求,导致人行道被占用或变窄;在一些老城区,历史原因导致道路狭窄,人行道更“捉襟见肘”。
以上海这条“最窄人行道”为例,街道工作人员表示此处是小区和围墙建设在先,并未超出小区范围,不存在侵占人行道的说法。可见这一状况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先前规划没有给道路拓宽、升级改造预留足够空间。
城市不断发展,交通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城市规划应具有一定前瞻性,否则会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规划道路时,不仅要考虑当前交通流量,还要预测未来趋势,合理确定道路宽度、功能分区等,同时要严格限制对人行道等公共空间的侵占,确保市民通行权利。
人行道狭窄,也反映出城市建设中没有将人的路权置于优先位置。一些地方为缓解交通拥堵便增加机动车道数量,压缩人行道宽度,甚至取消人行道。这虽然一定程度缓解了机动车通行压力,却牺牲了行人路权。
城市道路建设和管理,不能只关注机动车,而忽视了行人、非机动车等慢行交通群体。要充分考虑不同出行方式人群的需求,合理分配道路资源,构建完善的慢行交通系统。如今, 一些城市就通过设置独立的非机动车道、建设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优化公交站点设置等措施,改善了慢行交通环境,提高了行人、非机动车出行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城市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安全权益和生活体验为代价。10厘米宽的人行道暴露了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短板,如何在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保障市民生活质量和基本权益——城市建设和管理者当反思。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城市才能宜居、宜业、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