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激活未来产业智力资源
来源:工人日报作者:冯赵建 张硕2025-03-31 08:23
(原标题:【前沿观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激活未来产业智力资源)

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以及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作为前瞻性新兴产业,推动未来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一体化推进,其中,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动力、人才是关键。

未来产业蕴含着广泛的应用场景,需积极发挥数字技术的支撑作用。一是应用于数字经济建设。未来产业可以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顺势将应用场景拓展到数字经济领域,通过先进技术和智能工具,提高信息收集和分析的效率,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二是应用于数字政府建设。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推动政府在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基础上,完善国家公共数据资源体系,健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等平台建设,这些将进一步丰富未来产业的应用场景。三是应用于“数字社区”建设。将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智能家居、智能护理、智慧养老等多个领域,既可以提高“社区大脑”的运算效率和质量,又可以帮助未来产业在社区建设领域开辟新赛道。

STEM模式是一种融合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大学科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跨学科整合和实践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应充分利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发展优势,将STEM模式融入未来产业人才培养的规划中,不断激活未来产业发展的智力资源。一是设定“金字塔”型人才培养目标。未来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需要课程体系的变革,而且需要科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学校应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结合STEM模式特点,着眼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金字塔”型人才培养目标,从而探索出符合未来产业人才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培养模式。二是打造“实践型”课程体系。学校应结合STEM模式的实践性特点,提高对实践课程的重视,根据未来产业发展需要,为学生增加数据分析实训等新型实践课程。同时,也可基于STEM模式的协作性要求,积极与兄弟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交流合作,为学生搭建“多元化”实践平台。三是建设“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教师队伍。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以此帮助教师丰富理论储备、开拓国际视野,并将STEM教育理念带入课堂,助力未来产业提质增效。

发展未来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牵引助推其蓬勃发展。一是发挥企业的融通主导作用。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积极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并有效结合市场导向,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二是高校积极开展基础研究。高校应充分发挥其学科交叉融合、基础研究深厚的显著优势,主动着眼未来产业发展需求,不断提升高质量基础研究能力,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深厚的理论根基。三是科研机构助推成果转化。科研机构应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前沿科技问题的基础上,积极与高校和企业开展常态化交流合作,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进而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未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新生态的重要保障。当前,未来产业仍处在产业生命周期的萌芽阶段,创新生态在现实中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协同作用来合力攻坚。一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信息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加以扶持,并健全与未来产业发展相匹配的要素供给体系,创新以区块链为关键技术、以数据为核心要素的新一代数字化生态。二是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未来产业的创新生态需要政府完善创新融资支持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向未来产业倾斜。三是打造“开放式”合作平台。打造具有“开放式”的创新生态合作平台,应支持海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共同搭建“未来产业创新实验室”,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行区,搭建人才飞地和科技研发型自贸区。

(作者分别为河北工业大学副教授、河北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 邓卫平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