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素质数字产业工人队伍 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来源:工人日报作者:李岩2025-03-31 08:23
(原标题:【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打造高素质数字产业工人队伍 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数字技术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发力点。培育既具有现代工业技术技能水平,又善于渗透融合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尤为重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加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当前,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紧密相关,数字技术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发力点。培育既具有现代工业技术技能水平,又掌握智能化网络化技能,善于渗透融合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尤为重要。

建设数字产业工人队伍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数字技术、数字产业迅猛发展。《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3.9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2.8%。随着全球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我国正积极推进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以智能制造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方式变革,将不断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与产业需求、技术迭代相符合的高技能数字人才。

产业工人作为技能人才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我国产业创新、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打造一支高技能数字产业工人队伍,能够加速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助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不断深入,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国家战略人才支撑。因此,加快培育适应数字时代发展需要的数字产业工人队伍日趋紧迫。

数字产业工人队伍呈现新特点

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显著特征的新发展阶段,数字经济对产业工人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提出了新要求。数字产业工人应具备“四个特点”:一是掌握本岗位的专业技能;二是掌握数字知识、素养与技能;三是具备创新思维;四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其中,数字技能不仅包括网络基础、人工智能基础、数据库基础等基础能力,还包括数字技术应用开发、数据管理、数字场景融合、数据分析等数字化转型能力,以及网络系统安装、调试、维护、创新等综合职业能力。

伴随着智能化的发展,数字技术中的智能算法、机械控制等强交互性技术,与数字产业工人的知识、素质能力相辅相成,互为协同。机器需要自主配合人的工作和要素变化,数字产业工人也需要承担更多的岗位协调、管理等工作,生产组织方式将进一步得到优化。同时,数字产业工人还应具有数字伦理与职业规范的恪守之心,彰显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因此,比起传统社会关系中产业工人的工作模式,数字时代的产业工人既是数字技术知识的实践者,又是推动数字技能发展的创新者。

数字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推动数字产业、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一环,目前仍存在数量占比不够、培育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数字产业工人队伍任重道远。

数字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路径

第一,立足“产改”,构建以提升产业工人数字技能为核心的全方位支持机制。一是围绕“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两大方向,优化、创新全国、行业、企业等多层次数字技能竞赛模式,以竞赛为平台,提升产业工人在多场景中运用数据驱动并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推动产业工人数字化创新成果应用。例如,一些地方工会为数字产业“量身定制”区域性、行业性技能竞赛,以赛提技,通过算量建模技术、大数据创新技术等多个项目搭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竞赛平台,带动产业工人步入数字竞技新赛道。二是强化劳模工匠数字创新工作室建设,发挥创新工作室师带徒作用。建立区域性、行业性数字技术创新联盟,助力企业在数字技术创新领域实现“聚合效应”,推动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数字技术问题。三是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不断完善劳模工匠荣誉体系建设。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注重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道德养成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做强“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劳模工匠助企行”等特色品牌,在产业工人队伍中营造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助力产业工人成长为“数字工匠”。

第二,产教融合,完善以提升产业工人数字素养为重点的数字人才培养模式。一是高质量推进“校企合作、产训结合”新模式。职业院校要面向产业发展需求,结合数字技术等前沿学科领域,与企业合作,共同推进工学一体化数字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对接产业发展与岗位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内容应与数字化岗位能力规范、各产业领域数字化技术技能大赛相融通,促进学校智力资源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协同发展。二是依托“工匠学院”平台,进一步强化产业工人数字技术技能。可通过“订单式”“上门式”“孵化式”等多类型培训,以工匠学院为平台,把熟练掌握数字化知识与技能、提升数字思维与素养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重要培训内容。聚焦企业、工会、产业工人、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创新联动培育模式。例如,厦门市总工会探索建立数字经济产业链劳模工作室联动机制,推动数字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带动孵化出更多数字工匠,进一步促进了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第三,推动转型,激发企业数字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内生动力。一方面,企业应重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作用,加速数字化转型是实现企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企业数字化转型重要的是从策略、技术、人才等诸多方面构建数字化生态系统,这就需要企业运用数字化战略思维整合数据资源,推动组织转型,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应加强产业工人数字能力提升体系建设。一是制度体系建设。企业应完善数字技能人才使用机制,建立数字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健全数字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进一步鼓励数字技能领军人才参与数字技术创新攻关与应用,带徒授技。二是培养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培育数字产业工人的主体作用,多形式开展数字技能培训与数字技能竞赛,把数字技能竞赛、技能培养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畅通职业发展渠道,激发数字产业工人的创新创造潜能。构建“政府、工会、职业院校、企业”四方联动的数字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责任编辑: 邓卫平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