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产业链持续重构,凯盛科技(600552)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秉持“材料创造美好世界”的使命,坚定推进ESG全链条实践,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的稳步推进。
公司近日发布的ESG报告指出,凯盛科技正从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绿色转型引领低碳发展、责任治理构筑韧性组织三个关键维度发力,展现了强大的内生动力,为中国制造企业可持续转型提供样本。
创新突破:科技赋能,产业蝶变
全球竞争激烈,唯有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能稳扎稳打。报告指出,2024年凯盛科技研发投入达4.33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达8.84%,大幅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这一年,公司累计有效专利达到582件,其中新申请专利108件、获得授权71件,覆盖超薄电子玻璃、柔性材料、研磨球、高纯材料等关键领域。
围绕“国产替代”这一国家战略,公司加快关键材料自主化进程。氧化锆研磨球实现0.1mm—0.3mm规格量产,性能可比肩国外产品,已通过国内MLCC客户验证。自研的高纯硅溶胶产品工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效推动新能源和光伏领域国产化进程。
在产品创新层面,公司持续开发不等厚柔性玻璃(UFG)技术,兼具更强弯折性能与更高保护强度,成为柔性电子显示的潜力材料;黄光防眩AG玻璃成功通过头部客户验证,为眼健康显示提供更优解法。此外,公司主导制定的《柔性玻璃弯曲疲劳试验方法》成为国内首个柔性玻璃行业国家标准,填补标准空白,标志其在产业规范建设中已具话语权。
绿色发展:生态优先,赋能“双碳”战略
绿色发展不仅仅是口号,而是凯盛科技贯穿全链条的具体实践。2024年,公司环保总投入达3,151.39万元,实现生产型企业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100%覆盖,未发生任何环境违规事件或突发环境事故,彰显稳健的环境管理能力。
碳减排方面,公司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313,885吨二氧化碳当量,单位产值能耗降至0.1568吨标煤/万元,同比持续下降。清洁能源加速布局,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达17.58兆瓦,全年发电量同比增长50.1%,节省用电成本332万元。中水回用量达1112万吨,有效缓解厂区水资源压力,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在污染防治方面,公司对废气治理设施进行技术升级,脱硫塔U型管改造提升脱硫效率;全年一般工业固废产生量16,106吨,其中15,942吨实现资源化回收再利用,回收率高达98.98%。危险废物减排21.58吨、一般固废减排1,496吨,固废治理水平持续提升。
不仅如此,公司绿色产品的开发同步推进,空心玻璃微珠在新能源电池灌封、建筑保温等绿色场景中广泛应用,助力下游行业实现节能减碳。锆系、硅基、钛系等高端材料加速从传统陶瓷、耐材向新能源、电子信息、光伏半导体等绿色产业转型,公司正从“材料制造商”向“绿色解决方案提供者”升级。
在绿色治理上,公司明确提出“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并制定了清晰的分阶段行动计划,涵盖技术改造、能源结构优化、绿色采购、碳资产管理等多个维度,构建完整气候韧性框架。
责任治理:以人为本,夯实可持续根基
ESG的“G”不仅是治理,更是企业文化、组织机制和制度体系的综合体现。凯盛科技构建了“四级ESG治理架构”,由党委、董事会、ESG战略委员会到业务部门层层联动,把ESG议题深度融入企业战略、绩效考核及日常经营。
公司高管薪酬与可持续绩效指标挂钩,推动责任落实具体化。报告期内,公司共开展法律合规培训11次,重大合规违规事件为零,合规举报处理率达100%,打造了稳健、透明、合规的治理生态。
员工始终是企业的第一责任。数据显示,公司员工满意度高达90.69%,全年安全培训1028场,涵盖职业健康、岗位风险、防火防灾等内容,构建多层级安全管理体系。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比例达81%,全员绩效考核100%覆盖,通过“揭榜挂帅”与差异化激励,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
客户关系方面,公司坚持“客户为本”,客户满意度达97.23%,投诉处理率100%。通过构建快速响应机制与透明反馈闭环,提升服务体验与信任度。隐私保护方面,公司严格遵循《个人信息保护法》,设立专门机制处理客户数据,确保信息合规、可控、安全。
在供应链治理方面,公司拥有6858家供应商,其中25.77%已通过可持续认证。本地化采购比例达36.84%,可持续认证供应商数量达1767家。通过动态评价机制和培训赋能,公司助力上下游共同提升ESG绩效,形成协同共赢、绿色发展的供应链生态。
2025年,凯盛科技将继续坚持以技术为根、以绿色为本、以责任为魂,推动ESG工作从“合规”走向“创造价值”,从“单点发力”走向“系统赋能”,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续写新章。(CIS)
校对:廖胜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