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由万联网主办的“第十二届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创新论坛”在深圳召开。万联网创始人蔡宇江发布了由万联网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研究中心联合编制的《中国供应链服务及产融调查报告(2025)》。
该报告从供应链金融需求趋势与对比、供应链金融供给预期与诉求、企业供应链发展状况、三重突围下的供应链变革路径等几个部分,详细分析了中小企业、大型企业、国有、民营、外资企业的资金流情况,以及供应链金融的供给现状、企业供应链的数智化、低碳化、全球化发展,以及面临的挑战和解决路径,并提出了几点核心发现:
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报告指出,2024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稳步增长,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持续优化。报告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中的1645家中小企业为样本,通过计算得出2024年前三季度的企业资金流基本状况。数据显示,在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中小企业平均现金循环周期为128.42天(2023年为141.35天),表明资金周转效率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利率的下调预期最为显著,66.67%的银行计划未来一年降息,推动普惠金融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然而,在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延长至134.80天(2023年为116.09天),凸显回款压力加剧。报告建议,金融机构需强化对交易稳定性、资金回笼能力的评估,并借助数据信用贷等创新产品降低风控成本。
在不同类型企业的资金压力方面,报告以A股上市公司中满足条件的1167家国有企业、2963家民营企业、248家外资企业为样本,对比国有、民营、外资企业的资金流情况发现:在2024年前三季度,国有企业在现金循环周期(60.69天)、存货周转(125.82天)方面表现最优,但应付账款周转天数达185.36天,反映其对上游供应商的账期延长。民营企业现金循环周期最长(125.25天),且应收账款周转压力最大(125.44天),需通过供应链金融工具缓解流动性压力。外资企业则凭借全球化布局优势,在应收账款周转(87.49天)和应付账款管理(134.29天)上表现均衡。
在数据驱动供应链金融方面,调研显示,金融机构正加速向数据驱动型服务转型。细分融资产品服务发展前景方面,普惠型供应链数据信用贷(77.31%)、基于订单的全周期融资(73.11%)和基于数据资产的融资产品(70.59%)成为最受关注的创新产品,绿色金融(63.87%)和供应链票据(63.03%)也受到了欢迎;保理类、信用贷类与存货/仓单质押类产品仍是重点业务,供应链票据类和保险+融资类等业务未来预期提升。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在票据管理、商品溯源等场景的应用率提升,但智能化技术与低碳供应链的落地效果仍不及预期。
蔡宇江表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正在深度融合,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也在深度融合,通过数字技术将供应链金融运营中各经济主体和业务、资产和活动连接形成“信任链”,是供应链金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而AI将大大加速这一进程。
校对:刘榕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