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微博发文称,小鹏P7+上市4个月累计交付已经突破4万辆。
2025年,凭借着P7+和MONA M03的持续热销,小鹏连续两个月登顶月销量冠军,与去年同期的谷底徘徊形成鲜明对比。某种程度上,小鹏正是依赖这两款车实现了翻盘。
销量“翻盘”
2024年小鹏汽车总营收达到408.7亿元,同比增长33.2%。其中,汽车销售收入为358.3亿元,同比增长27.9%,占总收入的87.67%;服务及其他收入同比增长89%至50.4亿元。
汽车板块的营收增长主要得益于交付量的攀升。去年,小鹏累计交付达到19万辆,同比增长34.2%。
回顾全年,其销量呈现“低开高走”趋势。年初,小鹏“天崩”开局,第一季度仅交付2.18万辆。随后伴随一系列降价措施,如P7i降价2万—5万元,G6全系降价2万元等,销量情况才得到些许改善。虽然第二三季度勉强爬坡,环比增长38.4%、54%至3.02万辆、4.65万辆,但与头部新势力相比仍显惨淡。
转折点源于去年8月27日的那场发布会,小鹏率先将搭载高阶智驾的车型小鹏M03价格下探到15万元以下市场。起售价11.98万元的MONA M03,上市仅22天便下线超1万辆,创造了新势力新车最快万辆下线纪录。
秦铭蔚 摄
趁热打铁。随后的11月,另一款中大型轿车小鹏P7+上市。两款王牌车型入局让小鹏在第四季度实现单季销量突破9.15万辆,创下单季度历史新高,贡献全年47%的销量。其中,12月销量更是超4万辆,创历史新高。爆款热销下,公司第四季度单季总收入161.1亿元,占全年总收入的39.4%。
服务及其他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小鹏与大众集团在平台、软件技术研发服务,以及电气电子架构等方面展开的深度合作,相关技术研发服务收入大幅增加。据悉,该合作主要围绕大众旗下的软件公司CARIAD中国展开;今年1月,双方还宣布就打造超快速充电网络进行战略合作;双方合作车型预计明年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与大众合作也改善了小鹏的毛利率。去年,其毛利率为14.3%,与上年同期的1.5%相比,增长12.8个百分点。其中,服务及其他业务板块利润率攀升至57.2%,上年同期该指标为33.7%,增长23.5个百分点。
亏损收窄至57.9亿元
汽车业务的毛利情况也有好转。
去年,小鹏的汽车毛利率由2023年的-1.6%转正至8.3%。其中,第四季度整体毛利率达到了14.4%,汽车毛利率提升至10%,实现了连续六个季度环比增长。
但与同行相比,最早实现盈利的新势力车企——理想的毛利率为19.8%,势头正猛的小米为18.5%,小鹏汽车毛利率仍难言理想。在延续降本,将高性价爆款车型复制到更多车型的同时,如何提高毛利率将是小鹏未来的重要课题。
目前,小鹏汽车仍处于亏损卖车状态。其去年净亏损为57.9亿元,同比上年亏损的103.8亿元,收窄44.2%。
从财报来看,研发与销售开支高企影响了小鹏的盈利表现。
去年,其研发开支为64.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2.8亿元,多花了11.8亿元,增长22.4%。其中,第四季度,其研发费用达到了20.1亿元的历史峰值,同比增长53.4%。对此,小鹏在财报中解释是由于扩充产品组合以及支持未来增长,与新车型开发相关的开支增加。
具体来看,从MONA系列开始,其在技术路线上向纯视觉智驾方案的转化。即将上市的2025款小鹏G6与G9在外观、配置上全面焕新。其中,G6更新升级了81项用车体验,一级总成件更换率达到34%,该数字在一般更迭换代的新车上仅为10%。
销售方面,小鹏去年在渠道扩展和品牌建设上进行了大量投资。去年9月,在小鹏汽车总裁王凤英的推动下,公司启动了“木星计划”,对销售模式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淘汰一批低效直营门店后,扩大经销商的门店规模,加速布局三四线城市。截至去年末,其销售门店数量已增加至690家。这一举措也直接导致其第四季度的销售、一般及行政开支跃升至22.8亿元。全年该项支出累计达到了68.7亿元,同比增长4.8%。
此外,截至去年底,小鹏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制现金、短期投资及定期存款为419.6亿元。
销量目标38万辆
在财报电话会上,何小鹏上调了2025年的全年销量目标,“小鹏汽车2025年总销量会比2024年实现翻倍以上的增长。”以此计算,小鹏2025年的销量目标为超38万辆。何小鹏还预计,在四季度实现盈利。
目前,小鹏汽车想将P7+和MONA M03的成功复制到其他车型上。其近期推出的两款SUV车型——小鹏G9与G6就延续了技术降本与“高性价比”走量策略。据悉,新款小鹏G9上市45分钟内订单超5000单;G6更是在7分钟内订单超过5000单,且均为大定订单,意味着45分钟内,小鹏就实现销量过万。
同时,何小鹏介绍,“今年下半年,小鹏汽车还计划交付多款新品,包含纯电以及鲲鹏超级电动产品。到2026年底,小鹏汽车将会横跨10万—50万元价格带,从紧凑型到大型,各个主流的细分市场具备更完整的产品布局。”
即便如此,小鹏汽车2025年想要实现38万辆的销量目标压力也不小。
一方面是市场竞争加剧。2025称得上“智驾平权”元年,年初比亚迪直接放出“王炸”,宣布全系车型都将搭载高阶智驾;随后,多家车企宣称智驾功能下探至中低端市场。一夜之间,高阶智驾从新能源汽车“加分项”变为“必须题”。随着更多“高性价比”智驾车型进入同级市场,公司要如何拉开与他们差距,保持技术与爆款优势,并不容易。
另一方面,产能问题也是小鹏需要面对的难题。
2023年至2024年,小鹏至少出现了四次因产能不足导致的交付延迟,受影响车型包括G6、X9、M03等,即使公司在去年三季度业绩会上表示,广州、肇庆两座工厂的年产能为20万至30万辆,但随着四款爆款车型订单的持续增长,快速提升产能将成为小鹏当下重中之重。
记者:秦铭蔚
文字编辑:王克
版面编辑:毕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