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数年产量首次下降 酱酒格局生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肖夏2025-02-20 09:57

从双位数增长到双位数下滑,只用了三年。

在上周的贵州省白酒企业商会2024年年会上,权图酱酒工作室发布了《2024—2025年度酱酒产业发展报告》(下称《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酱酒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400亿元,同比增长4.35%;实现利润约970亿元,同比增长3.19%;产量约65万千升,同比下降13.33%。

这是相关酱酒报告发布六七年来,酱酒年产量首次出现下滑。行业对酱酒的热情是2018年左右爆发,随着白酒景气周期到来,资本积极进入酱酒行业,推动不少中小酒企动销大涨、积极扩产。

但热情仅仅持续了几年。

酱酒生产大省贵州的数据,也佐证了产业端的投入强度明显下降。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贵州规上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2%,时隔四年再次回落至个位数。过去十年间,除了2020年,这一数据一直保持至少两位数的增长,甚至出现过高达30%的涨幅,主要受到第一大产业白酒的拉动。

从《报告》来看,产量下滑主要是由于中小酱酒企业减产、停产,仅有少数头部企业还在增产,但幅度明显不及前几年。

关注效益这一指标可以发现,随着白酒深度调整期的持续,酱酒竞争格局也出现了显著变化:剔除头部企业后,大部分酱酒企业的效益实际上已经迎来拐点,年收入10亿元以上的酱酒俱乐部缩水,头部名酒的拉动作用式微,酒企之间的分化已经蔓延至有一定体量的腰部酒企。

产量、效益迎拐点

酱酒产业资本的投入热情已经持续了至少七年。

但拐点的前兆早已出现。

2022年下半年酱酒热方兴未艾,彼时一些非头部酱酒企业已经遭遇动销遇冷。2023年,酱酒热降温蔓延开来,越来越多酱酒单品价格倒挂。到2024年,已经没有酱酒企业敢画增长大饼,仅有头部极少数的几家还能保持增长。

正如权图酱酒工作室专家权图所说,去年整体产量下降主要是中小酱酒企业减产带来的。

由于销售需求疲软,最近两个下沙季,很多中小酱酒企业直接选择了减产甚至停产。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2024年在茅台镇曾走访过镇上一些卖基酒的商户,普遍反馈前来洽谈的客户量不如前几年。

从《报告》的统计来看,2024年下沙季,仅有茅台、郎酒、珍酒、金沙酒业等少数头部酱酒小幅度增产,不过增产幅度轻微。事实上,茅台的增产主要是系列酒贡献,去年茅台酒的基酒产量也时隔多年首次出现减产。

不仅是产量迈入拐点,相当一部分酒企的效益实际上已经在下滑。

尽管酱酒行业去年的收入、利润保住个位数增长,但众所周知茅台是这些数据的主要贡献者。如果不考虑去年依旧保持15%业绩增长的茅台,整个酱酒行业的效益整体是下滑的。

酱酒格局生变

下行周期已经对酱酒行业的格局造成了影响。

一方面,酱酒企业的体量差距再次被拉开,头部企业依旧稳固,但腰部及以下的酒企重新掉队。

过去几年,除了茅台迈过千亿元大关外,郎酒、习酒销售额都已经超过200亿元,国台年销售额一度做到百亿级,年销售额50亿元的先后有过金沙酒业、珍酒、茅台保健酒业等种子选手。但到2024年,销售额50亿元体量的只剩下珍酒一家。

如果下行趋势继续,百亿级、50亿级酒企都面临断档。事实上,就连10亿元也已经重新成为非头部酱酒的一道槛。

另一方面,珍酒、国台、金沙三家二梯队酱酒位次接连调换,显示出腰部酱酒市场格局尚未稳固。

根据《报告》,2024年仅有珍酒年销售额体量在50亿级别,反超了国台、金沙等曾经体量更大的对手。

而再往后看,钓鱼台、衡昌烧坊等前几年依靠团购、开发产品增长的酒企体量也明显缩水。可以说,酱酒行业缺乏能补位的潜力股。

考验产业资本耐力

酱酒的大起大落,与很多非头部产品并没有充分建立消费者认知有关。

乘着白酒景气周期的东风叠加酱酒的品类红利,过去几年非头部酱酒企业主要依靠三类路线:有一定品牌力的腰部酱酒通过迅猛招商、开发合作产品做大业绩;有业外资本认可的茅台镇酒企通过团购做大规模;缺少品牌优势的中小酱酒卖基酒也能卖个好价钱。

这意味着大量酱酒品牌的爆发式增长实际上是依靠渠道实现的,真实的消费需求并没有出现大爆发。非头部酱酒企业更集中于追求业绩,对于品牌打造、消费者教育的投入并没有相应跟上。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酱酒品类的价值一去不返,而是更考验产业资本的耐性。

权图认为,2025年所有厂家都必须调整增长目标,甚至接受负增长,保障经销商的利益。在他看来,产能头部化是必然趋势,60万吨的年产能加上120万吨的储能,已能足够满足国内酱酒的供给需求。

只不过,爆发式增长带来的结构性矛盾,需要时间消化。

一方面是产能释放与整体需求趋势的矛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比近年酱酒产量和白酒全行业产量推算,酱酒的产量占比已经从2019年的7%左右提升至2024年的近16%,占比翻了一倍以上。过去三四年的酱酒产能要在未来几年持续进入市场并且是持续增加的,与白酒行业需求端目前已然下行形成矛盾,要消化这些增长只有两个方向:吸收其他品类白酒的市场空间,或者等待白酒整体需求端恢复增长。

但考虑到2016年以来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白酒的产量是连续下降的,即便是未来白酒需求端好转,所有酒企都能重新增长的可能性并不大,中小酒企未必能等来春天。

另一方面,行业整体产能与优势产区产能的矛盾。

虽然酱酒行业的整体产能已经迎来拐点,优势产区的产能还在增长。仁怀市地方官媒2月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24年仁怀新增酱酒产能5000吨,新增规模白酒企业4家、亿元以上产值酒企33家。

这说明不只是茅台等头部酒企在增长,也意味着产能的消化周期可能会进一步延长。

对此,当地近年已经在有意引导中小酒企产能整合,从而释放风险。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