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小米首款纯电SUV——YU7日前曝光多项重要参数信息。
2月17日,工信部公布了《减免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十四批),不少车型的核心信息得到曝光,其中包括小米YU7。
具体来看,小米YU7将提供两种不同电池容量版,分别为96.3度和101.7度,续航里程最远可达820公里。数值上,小米YU7的续航里程远高于此前特斯拉焕新版Model Y的最长续航里程(719km)。
据市场估计,该车型预计预售价23万元起,高配版本或超过30万元,将于今年6、7月正式上市。同时,除上述版本,小米YU7或如SU7一样推出“降低购买门槛”的版本——75度磷酸铁锂后驱版。届时,其将与特斯拉Model Y、乐道L60、极氪7X、智界R7、阿维塔07、岚图知音、全新智己LS6等车型展开竞争。
产能问题待解
作为小米汽车旗下第二款新车兼首款纯电SUV,自去年正式亮相以来,小米YU7备受市场期待,小米创始人雷军也多次为其造势。
1月,特斯拉推出焕新版Model Y,并喊话车圈“尽管对比,能够超越Model Y的,只有焕新Model Y”。彼时,雷军率先“迎战”,带上焕新Model Y的宣传截图以及“小米YU7”话题,在微博回应:“好的。”
2月8日,雷军在微博透露,小米YU7开始冬季高速长途的测试活动,主要测智能驾驶和续航等项目。从早上6:10出发,晚9:10结束,在15小时的测试时间里,其开了1310公里,几乎全程高速,平均时速100km/h以上,路上最低温度-10℃,中间充电+休息2次。
有观点认为,目前,小米汽车的市场关注度高,营销能力叠加产品力,预计首发SUV能取得不错销量,成为公司的重要增量。
2024年,小米汽车全年交付量超过13.5万辆,超额完成最初定下的10万辆销量目标。最新1月,小米SU7交付量超过2万辆,已连续4个月交付量超2万辆。
左宇摄
但对2025年30万辆的交付目标来说,两万辆的月交付量恐不足以支撑达成,扩产能迫在眉睫。目前,小米汽车已经受产能拖累。
小米汽车APP显示,目前小米SU7的交付时间再度延长,标准版的最长等车时间从上个月的31周增加至33周,即便是交付速度相对较快的SU7 Max,也需要等待24周到27周。同时,据媒体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12月底,小米SU7累计订单已超过26万,而1月新增锁单则达4.1万,如此推算下来,目前小米SU7累计订单量预计超过30万,其中大约有15万积压的订单仍未交付。
结合市场反馈来看,较长的交付周期不仅“劝退”了很多潜在消费者,也让一些迟迟未能提车的车主感到不满,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用户口碑。
管理层人事调整
为解决产能问题,小米汽车近期动作不断。
据悉,小米汽车工厂已于2025年1月调整了工作制度,改为每两周休息一天,以全力提升生产效率。
同时,其近期还进行了一系列高层人事调整,涉及工厂制造、产能等方面,释放了小米汽车在生产制造端的决心。
具体来看,小米汽车部两名副总裁职责调整,都与制造、工厂有关。其中,小米汽车部副总裁于立国新增职责,涵盖智能制造部、工厂以及体系运营部,直接向雷军汇报工作。
加入小米汽车以前,于立国一直任职于北汽集团,曾担任北汽集团战略规划部部长、北汽新能源执行副总经理,极狐事业部总裁等职务。任职期间,其负责极狐产品研发、制造、营销等业务,并深度参与了极狐与华为、麦格纳的合作。加入小米汽车后不久,于立国就被雷军钦点为造车政委,兼任小米汽车产品部总经理,负责小米汽车产品定义和产品线的管理工作。未来,随着更多车型的推出,小米汽车将应对更复杂的产品线管理和协同。这正是于立国的专长所在。
汽车部副总裁黄振宇也将继续兼任供应链部与质量部总经理,直接向雷军汇报。其是小米从汽车零部件行业引入的重要人才,曾任全球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麦格纳中国区副总裁。黄振宇在汽车制造上游的丰富经验,有助于公司建立相对稳定的零部件供应体系,同时加强对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此外,小米汽车还提拔了此前负责座舱领域开发的于锴为产品部总经理。据悉,于锴是小米的早期员工,曾在小米互联网三部担任总经理;智能座舱与App部门迎来新任总经理刘黎,其负责智能座舱系统的开发与优化,以及App的用户体验提升。二人同样直接向雷军汇报。
见习记者 秦铭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