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台人形机器人在沪“集训” 上海打造产业创新高地出实招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陈雨康2025-02-19 06:47

证券时报记者 陈雨康

疾步走、踢足球、擦桌子、搬运、装配、焊接……走进位于上海张江的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如同来到一个机器人“学校”,超100台异构人形机器人正在不同场景下进行训练。这座由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地中心”)搭建的训练场,已正式启用近1个月,实现单台机器人每日采集轨迹数据500条以上。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爆发的前夜,2025年或是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业内人士表示,上海正打造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创新高地,并形成了独特的先发优势。围绕构建规模领先的异构具身智能数据集,训练场将助力人形机器人行业跨越“小散重复”“后劲不足”等瓶颈,加速产业化和应用落地,为上海打造全球标志性的人形机器人生态集群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 建设人形机器人“院校”

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学员是一群萌态十足、一板一眼的人形机器人。在“上岗”之前,它们要在差异化的场景中集训。它们之中,有的正在“衣帽间”练习衣物床品整理,有的在“3C制造”区装配电子零件,还有的正接受工程师“手把手”训练……

国地中心建设的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一期,位于上海张江“模力社区”,面积约5000平方米。记者注意到,训练场有多个功能分区,包括“精细化作业训练区”“运动性能训练区”“异构群智训练区”等。这些功能区,覆盖了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规划的特种、制造、民生服务三大领域,以及上海《人形机器人分类分级应用指南》规划的“L1-L4”(固化环境、结构环境、开放环境、动态环境)场景布局。

人形机器人要实现商业化落地,真正赋能千行百业,需要通过海量的优质数据来进行训练和优化算法。通过大规模的实验和多样化的场景训练,可以有效提升机器人交互、感知的精准性和决策、执行的可靠性,而训练场则充当了数据采集的“练兵场”和场景验证的“试验田”。

国地中心科技体系总监刘宇飞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训练场的建设和启用,有利于填补我国在规模化异构人形机器人数据集上存在的空白。训练场首创的异构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数据集构建方法,已实现单台机器人每日采集轨迹数据500条以上。通过构建国内最大规模的异构具身智能数据集,同构机器人模型训练中产生的幻觉问题将得到解决,具身智能数据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无法跨平台跨行业迁移和复用等短板也能加快补齐。

在此基础上,我国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和应用落地将得到提速。刘宇飞表示,训练场覆盖智能制造、民生服务、特种作业等国家重点领域的应用场景,依托真机在真实场景中生成的数据,开展上下肢作业训练与数据采集,并以此训练通用技能模型,构建技能库,提升泛化能力,从而显著提高垂直领域场景的数据采集与利用效率。

长城战略咨询董事长武文生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技术创新与产业带动的视角看,训练场首创了异构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数据集的构建方法,通过多源异构数据采集与运动模式匹配,赋予机器人高性能自主行为能力,为开发通用型机器人基础模型提供关键支撑。这一突破将显著降低数据重复采集成本,加速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与规模化应用进程。

2 拓宽人形机器人“朋友圈”

作为全国首个超5000平方米的虚实融合具身智能训练场,它面向全国乃至全球人形机器人“招生”。无论是企业研发的机器人,还是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都可以在这里“入学”,接受多样化场景的训练与技能提升,为未来的实际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当前,训练场的“朋友圈”正不断扩容、升级。刘宇飞告诉记者,训练场已与30多家行业头部企业、优势场景企业和科研院校合作,并完成5种人形机器人、10种场景单位进驻。围绕“3C”、汽车等智能制造领域,训练场已与海尔、海信、康佳、延锋汽车、上海电气、长虹等开展合作。在民生服务上,训练场聚焦迎宾接待、家政、医疗、养老等细分赛道,与乐聚、中国电信等开展合作;特种作业方面,训练场与上海电气核电集团等单位达成合作。这些合作均基于场景任务,训练形成通用技能库,并持续高速迭代升级。

记者了解到,通过与合作伙伴的深度协同,今年训练场有望沉淀出1000万条高质量实体数据集,打造业内规模领先的异构人形机器人数据集,为机器人基础模型的进化提供高质量语料支撑。

围绕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训练场,国地中心还规划了“1+N+X”体系。其中,“1”即国地中心的上海市级通用训练场,“N”即上海人形机器人企业数据训练分部,“X”即国内各省市训练场分部。这意味着,这一机器人“大学”的“朋友圈”将向全国延伸,编织更广阔的合作网络,助力我国人形机器人行业跨越“小散重复”“后劲不足”的瓶颈。

“后续,国地中心将凭借上海的成功经验和商业化落地成果,吸引各领域龙头企业深度参与。基于细分领域的独特需求,国地中心将在一期方案的基础上,与合作伙伴共同定制专属应用场景,并逐步将这一模式向全国复制推广。”刘宇飞说,随着训练场的持续完善与推广,以及各大研究所、院校和场景企业的深度参与,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规模化数据库与具身智能大模型将迎来飞速发展。这将极大地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3 争当人形机器人“领跑者”

上春晚扭秧歌、都市街头行走、进厂“打螺丝”……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频频亮相,科技巨头相继进场,产业关注度不断提升。业界预测,2025年或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到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千亿元级。在这片无垠的产业“蓝海”中,上海已稳居第一方阵。

根据规划,上海力争在“十四五”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打造10家行业一流的机器人头部品牌、100个标杆示范的机器人应用场景、1000亿元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

“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正处于爆发前夜。上海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果,包括开源公版机‘青龙’、发布‘十八金刚’阵列、开源百万真机数据集及首批团体标准。”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宏韬表示,未来,上海将全力推进“1+N”虚实融合具身智能训练场建设,加速应用落地,推动人形机器人与大模型融合。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高峰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上海计划在2025年打造全国机器人产业高地,目前产业虽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串联机器人应用最为广泛,而并联和混联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相对较少。工业机器人领域,非接触作业已实现技术突破并广泛应用于各类场景;然而,在接触式作业领域尤其是高精度装配等环节,工业机器人仍面临诸多技术瓶颈。

“装配作业对机器人的精确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极高要求,需应对多样化的工件形状、尺寸和材料。在‘3C’和汽车总装等高精度领域,工业机器人在微米级装配精度、高速连续操作及承载能力等方面仍面临技术挑战。”高峰表示,建议相关部门强化战略研究,进一步明确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方向,避免盲目发展,为产业提供清晰的路线图。另外,各方也要加大对机器人技术的研发投入,特别是工业机器人接触式作业、服务机器人等领域,补齐技术短板,并构筑起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先发优势。

武文生认为,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的启用,为解决数据采集与标准化不足、应用落地难度大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契机。建议各方充分利用训练场加速数据采集与应用实验,攻克安全、情感、交互等关键技术难题。同时,上海也可以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据采集标准化,并利用城市场景优势,拓展工业制造、物流救援等领域的应用,降低量产成本。

“专家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仍需3—5年时间。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将聚焦于人形机器人从原型机向小批量生产、从智能化演示向典型应用落地的早期商业化关键阶段。”刘宇飞表示,目前,赛道内主要玩家已全面布局并持续加速技术迭代。总体来看,中国整机产品已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部分细分指标上实现了国际领先,有望领跑全球。

责任编辑: 刘少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